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發展城市旅遊

發展城市旅遊

發布時間: 2020-11-23 07:44:39

❶ 一個城市要發展旅遊,應該具備哪些先決條件

經濟是社會的命脈,是一個社會持續健康向上發展的根本支柱,是一個鏈條,拉動著社會。它依託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全球化,獨立的社會群體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榮,共同發展。無論是農業、工商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區位,符合當地的地理條件、經濟的發展程度,才能起到對當地經濟的推進作用,一個方面的過度、高速發展都將給社會造成隱患,旅遊業也同樣如此。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休閑,休閑活動與旅遊又是息息相關的,休閑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新的拉動國家經濟增長點的產業部門和消費方向。旅遊業的發展勢必成為眾多學者專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然而,怎樣發展旅遊業才能使其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續發展,而又不會讓其成為過分影響地方經濟的命脈的部門,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我認為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1、在資源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2、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無論一地的旅遊開發條件是否優越,是否具有可開發性,首先它必須有便捷往來的交通,網路交通才能帶來更多的外部遊客。3、一定要有一批能夠熟悉經營管理和新事物開發型的人才,並能繼續吸引、網羅技術人員,能夠擁有穩定的人才來源和技術源。4、有一個高效、勤奮,能夠與各個政府部門主動積極聯系、協調的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旅遊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放心的旅遊大環境,能為需要幫助的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到的服務。5、旅遊活動的多樣性。能為旅遊者提供多樣的,具有休閑娛樂性的項目,能讓遊客的心情盡可能的得到釋放。6、旅遊區要與商業、生活區有緊密的聯系。7、做到不破壞周圍環境,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應當合理的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旅遊資源,旅遊服務設施平台和服務水平的建設應帶有地區差異性。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開發適宜本地經濟消費的旅遊目的地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客源地與旅遊地的距離影響著消費的高低,怎樣的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是開發前首先要考慮到的,即要為當地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不至於浪費資源。雖然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已為長距離的旅遊活動減少了阻礙,但中短途的活動仍然是佔主要部分。同時,旅遊並不是只為富人服務的,它面向的是全社會,它要即能滿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休閑,又能給更多的老百姓帶來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這才是發展旅遊業所希望看到的。 不應當過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應使其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旅遊應考慮到到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著人類的活動,同時人類的活動也給資源環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合理利用區位優勢,建立具有影響力,擁有核心作用的產業集群。積極的將自身與周邊范圍內的旅遊資源聯系起來,創造積聚效益。用品牌創造影響,用特色拉動效益,堅持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要素,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旅遊業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名片,提升城市的品味,定位文化風韻。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並不能作為當地政府的唯一支柱產業,無論是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 旅遊業和旅遊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於旅遊者來自於各種文化地域、旅遊者素質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壞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安定。 發展旅遊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收入、社會影響,對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使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共同有利的發展。只有兩者相統一,才能達到和諧共建的發展。

城市旅遊帶來什麼!

如下面所說的,好壞都有!但我認為,利大於弊!
1.利:發展旅遊能拉動經濟發展,關回鍵在於你說的是城市答旅遊,城市的發展需要什麼?需要消費者,而大量的旅遊團隊在此必然會帶動大量消費。如飲食業,服務業等。其次,有利於發揚此城市的傳統文化,增加知名度,這對以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會增加外來企業的投資,以及提高居民素質!
2,弊:旅遊的發展,外來人口的增多,必然會帶來環境污染,,也會發生外地文化和本地文化的沖突。但上面說了,拉動經濟發展的都是些第三產業,污染並不會太大。而旅遊者也都是短暫居留,並無長遠的沖突。
所以,利大於弊。
望採納哦o(∩_∩)o

❸ 如何實現城市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

1、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綜合旅遊功能,打破城市與旅遊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將城市本身作為一個大旅遊景區和產品,貫徹「城市即景區,景區即城市」的發展理念。
以旅遊者需求為導向統籌公共服務資源,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的旅遊化發展。旅遊公共交通體系建設,不僅體現在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大交通,更體現在市內綜合交通體系之間的連接便利性;信息化升級北京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旅遊安全預警、救援體系。通過一系列扎實的措施,促進城市環境建設功能化、城市基礎設施景觀化、城市文化氛圍鮮明化、城市旅遊服務體系配套化。
2、以大旅遊觀念為指導,拓展旅遊產業融合的廣度與深度。
構建一批會展旅遊、文化創意旅遊、鄉村旅遊、旅遊裝備、旅遊在線服務等品牌企業,遴選「北京旗艦旅遊企業」進行扶持與培育;加大旅遊投融資力度,促進旅遊企業的成長,大力推進開發符合北京城市發展和旅遊發展總體定位的引擎性旅遊項目建設;引領旅遊產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化,推進智慧旅遊;建立市場互育機制,提升北京旅遊產業國際化水平。鼓勵大型旅遊企業、著名旅遊管理公司和知名旅遊品牌適時實現跨國經營、連鎖經營與品牌輸出,吸引酒店企業、旅行服務企業、郵輪公司等在京設立跨國公司總部。
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不僅傳承城市的歷史感,而且是延續城市生命的關鍵,旅遊與文化的相互滲透是城市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深層次形式。
要不斷挖掘北京的城市文化、標志性建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繁華商業街區、奧林匹克公園等旅遊資源,形成京味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和創意旅遊產品;將北京胡同游和老北京深度體驗與社區參與緊密結合,形成不受行政地域限制、旅遊與居民生活就業協調發展的民俗旅遊片區;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意產業園區,形成新的旅遊景觀。
4、大力實施旅遊全球營銷戰略,
全方位打造北京作為國際高端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加強城市旅遊形象宣傳推廣;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總部落戶北京為契機,著力構建國內外旅遊城市聯盟體系,發揮旅遊對城市發展、對遊客服務的促進作用,促進城際、區域、國際旅遊產業的互動;強化北京旅遊品牌建設,在長城、故宮等北京旅遊要素知名品牌的基礎上,選擇奧運公園、798、什剎海、三里屯、秀水街等新的北京旅遊知名品牌,形成質量可靠、能代表北京形象的旅遊要素品牌;挖掘、利用城市營銷新媒體,藉助社會化媒體開展口碑營銷。
5、改善自然環境,實施動態監測、信息公開、數據共享、區域聯合治理;改善社會環境,探索建立與當地社區聯合共管的經濟運行機制,使當地社區成為真正的主人;改善旅遊市場環境,建立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旅遊執法體制;改善政策環境,完善北京旅委的綜合職能,積極爭取有利於入境旅遊便利化的政策,爭取免稅和退稅政策試點;改善人才環境,鼓勵在京院校開設旅遊城市管理、城市營銷、國內外旅遊城市比較研究等相關課程,在條件成熟的院校可以新增旅遊城市管理本科或研究生專業,以滿足對高層次、專業化旅遊城市管理人才的需求。
選自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建設國際一流旅遊城市研究」〔項目號:11JGC103〕的階段性成果

❹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4)發展城市旅遊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❺ 談談旅遊業的發展對當地的影響

旅遊業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並且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性、對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正在實現著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互相促進的局面。1999年10月西峽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把旅遊業作為全縣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西峽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成為拉動西峽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2006年全縣各景區共接待遊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2.6億元,成為全省旅遊開發重點縣、旅遊體制改革試點縣,西峽旅遊已經成為豫鄂陝毗鄰地區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縱觀五年來的發展,西峽縣不僅旅遊業突飛猛進,勢頭強勁,並且在旅遊業的帶動下,西峽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概括近年來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的貢獻有以下幾點:

一、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西峽縣對外開放的步伐。迄今為止,我縣已推出了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老界嶺、龍潭溝、石門湖、蝙蝠洞等一批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鸛河漂流),3A級景區2個(龍潭溝、蝙蝠洞),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石門湖)。老界嶺景區獲「中國最佳休閑度假勝地」稱號,鸛河漂流獲「中國北方最佳漂流勝地」稱號,龍潭溝景區獲河南省首批「標准化示範景區」稱號。2004年,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家審批,2006年,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讓西峽旅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旅遊景區品質的全面升級不僅直接刺激了全縣旅遊業綜合收入的高速增長,而且擴大與提高了西峽縣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投資軟環境的改善,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如僅2005年,全縣全年就達成合作項目137個,引資16.6億元。爭取政策性投資項目194個,到位無償資金2.59億元,新建中外合資企業2家,合同引資520萬美元,實際到位300萬美元。外貿出口2729萬美元,創歷史新高,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增值增效。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峽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宿接待能力上,全縣星級飯店已達9家,其中四星級的鸛河飯店已成功加盟國際金鑰匙飯店聯盟,星級農家旅館400餘家,全縣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龍鄉菇業公司(民營企業)與省國際旅行社合資興建的集購物、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縣遊客接待中心已建成並對外營業,龍港商貿城等購物中心也即將開工。旅行社行業不斷壯大,僅2006年就新成立5家旅行社。2006年西峽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15.5%。

通過發展旅遊,更加有效的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的發展。農民通過參與旅遊,迅速的提高了市場經濟意識,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實現了一、二產業資源的再利用。西峽憑借特色農業、工業經濟發達的優勢和特點,建成了宛葯工業旅遊項目和英灣、袁店獼猴桃觀光園等工農業旅遊項目,在保證特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取得了特色旅遊項目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旅遊業將一、二產業生產過程整合成旅遊資源而獲得產業增值的職能優勢。

三、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在西峽,農民成為發展旅遊業最大的受益者。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40元,比2001年增長了76.8%。以雙龍鎮化山村為例:化山村227戶,人口861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沒開發旅遊前是市級貧困村。近幾年依託龍潭溝風景區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後,新農村建設成績卓著。首先,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僅2005年該村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00元,接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其次,產業結構得到調整。農副產品、旅遊紀念品生產迅速發展,從事一、三產業的勞動力比例達到42:58。再次,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得到明顯改善,全村實現了電視入戶率、自來水入戶率、村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兒童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和計劃生育率的五個100%。化山村已成為我縣「三產服務型新村」的代表。化山村的巨變引得附近村子都紛紛效仿,使這一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雙龍鎮也因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社會主義鄉村旅遊成為思想觀念的「催化劑」,不僅給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是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收入的增加讓農民兄弟嘗到了發展旅遊業的甜頭,使他們樹立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也促進了當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加速器」。

四、促進了城市化建設和環境美化。旅遊業發展得越是深入,越是呼喚城市的支撐。城市化建設與旅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旅遊能夠擴大城市的知名度,例如日內瓦、威尼斯等幾個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就是靠旅遊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而旅遊活動的發展也會增加城市的收入。城市化的發展使城市的功能更加齊全從而保證了旅遊活動的正常進行。大型的酒店和度假村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城市旅遊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美化了城市。

如今走在西峽縣城,時代廣場上的彩色音樂噴泉,揮灑著都市的魅力;鸛河大道上的巨帆,憧憬著勝似神話的飛天;入夜的鸛河兩岸燦若星河,映照出一派祥和、平安……一路一樹,一街一景,春花、夏蔭、秋色、冬青,西峽美,惹人醉,不思歸。

五、旅遊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動力,旅遊又是文化外在價值的體現,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西峽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歷史文化一枝獨秀。從仰韶遺址到西周故城,從憑吊三閭大夫的屈原崗到被台灣同胞奉若神明的哪吒廟,從武則天的觀花園到李自成的演兵場,從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的馬鞍橋到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別公堰遺址……古跡遍布境內,傳說令人神往。發展旅遊業使這些濃厚的文化得以彰顯,迥異的文化又吸引著八方遊客。龍潭溝的地方戲表演、老界嶺的迎賓館模仿秀、恐龍遺跡園的地質文化展示等精品旅遊文化項目已逐步成為景區招徠遊客的重頭戲。通過旅遊工作的實踐證明,運用相對成熟的旅遊業已經搭建起來的巨大市場平台,高度重視文化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業的形式和內容,就能強力拉動旅遊業不斷走上新台階,就能形成共享資源、共享市場、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旅遊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遊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遊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遊發展觀,繼續推進旅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遊發展觀。科學的旅遊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推動旅遊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遊業走上城鄉旅遊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遊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重、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舉、旅遊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遊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遊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遊業的旅遊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於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遊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業發展,通過國內旅遊,增加旅遊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遊,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遊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遊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遊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遊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遊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遊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遊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遊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遊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遊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遊需求缺位的旅遊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遊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旅遊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遊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遊方式——生態旅遊,非常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遊環境是旅遊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遊資源,因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遊的發展,培育了旅遊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遊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徵,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遊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遊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遊的理念,加強對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遊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❻ 1、請簡述我國城市的起源及發展歷程,並列出不同時期典型旅遊城市及其特點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位於長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凌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城市,距今約5500年。考古專家認為,凌家灘在遠古時期是一座繁華的城市,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初步形成規模,並具備了初級的城市規劃水平。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黃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據傳夏的第一個統治者禹,在嵩山之陽修築城池,建立了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作為都城。夏王朝實施的分封制,使封侯逐漸具備了影響管理分封地域的能力,紛紛築牆圍城,由此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建立了很多作為統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建城高潮。
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史料記載當時已經有了100多座城市,分布范圍從黃河兩岸向南向北擴展。現在長江流域許多著名城市,如蘇州(吳)、成都(蜀)等,就是誕生在這一時期的。《史記》記載,當時的齊國國都臨淄商業發達,經濟繁榮,該城由大、小兩城相套構成。大城為不規則的方形,城圍約12公里;小城是宮殿區,位於大城的西南角,呈長方形,南北、東西長各約1.8公里和1.23公里。有7萬多戶居民,人口約在20萬人以上。
學術界一般把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過程劃分為5個時期,即: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元時期,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
(1)秦、漢時期秦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各行政中心都發展成規模不等的城市,建立起全國范圍內從上到下的統治中心——城市系統。秦始皇強化中央集權,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廣修道路,溝通各地陸路交通,這些措施對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秦朝鼎盛時期約有800到900個城市。首都咸陽的人口規模達80萬之眾,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城市的空間分布重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推進,拓展了沿運河、長江兩條城市的發展軸線。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漢族大量南遷與漢族政權南移,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梁武帝時(公元502~548年),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萬余戶,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總人口逾百萬,是我國都城發展史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特大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時期隋唐兩代是中國城市迅速發展的時期。隋統一中國後,開辟運河貫通南北,密切南北兩大區域的經濟聯系,為城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大運河沿岸,因南北航運而使一批運河沿岸城市興起,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在當時並稱為「四大都市」。
(4)五代、宋、元時期該時期城市規模有了進一步的擴大,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達40多座。中國目前的歷史名城大多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時期出現大的轉折。北宋以前城市「坊」、「市」分區,即住宅區和商業區嚴格區分。北宋時,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北宋都城汴梁(開封)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汴梁位於黃河與大運河的交匯點。
(5)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過渡的時期。明代全國共有大中城市100多個,小城鎮有2000多個。特別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大規模地建設了北京城。成為中外歷史上的經典的城建之作。明、清兩代出現一批專業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業為主的景德鎮,在明時人口已達10萬,清初已擴大到方圓10餘里。清代畫家徐揚的《盛世滋生圖》所描繪的就是乾隆時期蘇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華盛況。

❼ 城市發展旅遊業要具備那些地理區位優勢

地理區位優勢;1.旅遊資源豐富,集聚效應好,具有美學、科學、歷史文化,經濟等價值。
2.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好,
3.鐵路,航空等交通條件好,交通通達性好。
4.經濟發達 ,遊客數量多,客源充足。
5.客源地距旅遊景區近。
6.旅遊資源所在地基礎設施好,(交通,水電,住宿)
7.經濟發達,有充足的資金促進旅遊資源的開發

❽ 城市旅遊的發展歷程

巴黎
1400年
華盛頓
200多年
班加羅爾
幾十年
莫斯科
900多年
所以,選d

❾ 總體規劃的城市旅遊發展

城旅一體、整體發展,旅遊依託城市發展,城市建設體現旅遊功能,把城市作為旅遊吸引物整體打造,將城市旅遊變為旅遊城市。為此旅遊業與商貿、金融、科技、港口、工業等功能進行整合,同時整合各種社會經濟資源投入旅遊發展,以旅遊為紐帶促進城市功能的全面發揮,在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功能配套、工農業生產等方面,全面融入旅遊功能。項目帶動、集聚發展是要通過龍頭項目帶動旅遊市場開發、旅遊產業集聚和城市載體功能建設,激活市場人氣,帶動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
為實現國際旅遊目的地和集散地、中國旅遊強市的發展目標,必須加強項目建設,打造具有震撼力的世界級旅遊吸引物。突出龍頭項目的帶動和引領作用,形成強烈的市場吸引力,並且通過龍頭項目,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同時按照大力發展都市型旅遊的要求,加強城市載體功能方面的大項目建設,形成城市的吸引力,促進旅遊與相關產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在梳理旅遊資源的基礎上,更多融入天津城市總體規劃「一軸、兩核、兩帶、三區」的空間戰略思想,以積極態勢融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的建設中,真正將城市旅遊變為旅遊城市,提出了「海河旅遊發展帶」、「中心都市旅遊區」、 「東部濱海旅遊區」,以及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薊縣「北部山野旅遊區」,成為天津近中期旅遊發展的核心集聚區和龍頭帶動區。

❿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
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
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