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戶的利益
① 鄉村旅遊的開發思路有哪些
鄉村旅遊是到鄉村去了解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當時種植的一些鄉村土產(水稻、玉米、高粱、小麥等)、果樹、小溪、小橋及了解它們故事。旅遊者可在鄉村(通常是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該村莊也可以作為旅遊者探索附近地區的基地。
(一)增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遊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遊開發項目。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於改變目前中國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鄉村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鄉村旅遊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對鄉村旅遊的開發,要注意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鄉村旅遊的投資商在開發中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因而對鄉村旅遊開發要加強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強化經營的特色和差異性,突出農村的天然、純朴、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強調天然、閑情和野趣,努力展現鄉村旅遊的魅力。
(三)政府主導,聯合經營,共樹品牌
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遊,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鄉村旅遊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四)鄉村旅遊的開發要做好幾個結合
1.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其它旅遊開發相結合
鄉村旅遊不能理解為是一種純粹的農業資源開發,而要與區域內其它旅遊資源和旅遊景點的開發結合起來,藉助已有旅遊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2. 與農村扶貧相結合
據估算中國農村目前大約有1.5億剩餘勞動力,到2010年還將至少新增勞動力6350萬人左右。從中短期看,中國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開發鄉村旅遊可增加旅遊就業機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
3. 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2001年中國的小城鎮已突破2萬個,城鎮化率達37.66%,最近10年期間,中國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鎮約800個,10年中有1億農村人口落戶小城鎮。鄉村旅遊開發可能牽涉到移民問題,小城鎮是比較理想的接納場所。鄉村旅遊開發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小城鎮的建設要按旅遊城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小城鎮本身就成為旅遊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託小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旅遊商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遊紀念品的生產等。
4.與資源保護和打造生態個性相結合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問題,防止旅遊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加強與生態資源的有機結合,堅持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給予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
國家要對鄉村旅遊業長期的政策、經濟和技術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許多研究表明一般鄉村旅遊很難帶來高收益,因此國家除給鄉村旅遊開發長期的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外,還要制定對鄉村旅遊開發傾向性的政策,並將鄉村旅遊的開發納入到各級旅遊總體開發規劃中。
(六)加強社區參與和對農民的培訓引導
鄉村旅遊開發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遊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把鄉村旅遊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區參與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工作,激發農民辦旅遊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民辦旅遊的能力,努力開拓鄉村旅遊的本土特色,增加旅遊收益,使廣大農民真正受益。 總之發展鄉村旅遊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重點,維護鄉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和品牌化一體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遊產業化的基本目標,最終實現鄉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② 如何調動農民、社區積極性發展鄉村旅遊
首先,發展鄉村旅遊千萬不能盲目,涉及到千家萬戶的事情需要慎之又慎。內
然後,有一句話類似的說「容沒有不感興趣的,只有不了解的或者了解不夠的」,我們一般認為認知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實踐的選擇,即所謂的「KAP」理論
在這里,農民、社區對你認為很好的鄉村旅遊積極性不高肯定是有各種原因的,至少你和他們的認知肯定不一樣,鄉村旅遊這種事情一般都是超越於普通農民經驗范疇的,於是就需要經驗擴展啊,
對農民、社區的經驗擴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外出考察學習,最好到已經發展鄉村旅遊的地方去「農民to農民」的培訓,效果最好了。
祝你好運啦
③ 農家樂的開發模式
「公司+農戶」開發模式
這類具有旅遊特色的農家樂,通過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環境,指導鄉村居民開發住宿、餐飲接待設施,組織村民開展民族風情、文化旅遊活動,形成具有濃郁特色和吸引力的農家樂產品,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旅遊者。這種開發設計充分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在參與式農家樂的開發中,這種開發還可演化成 「公司+社區+農戶」開發,公司先與當地社區(如村委會)進行合作,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戶參與農家樂,公司一般不與農戶直接合作,但農戶接待服務、參與旅遊開發則要經過公司的專業培訓,並制定相關的規定,以規范農戶的行為,保證接待服務水平,保障公司、農戶和遊客的利益。
(二)「政府+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開發模式
這類農家樂開發發揮旅遊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 通過合理分享利益又各司其責, 政府負責農家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農家樂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農民旅遊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與地方戲的表演、導游、工藝品的製作、提供住宿餐飲等,並負責維護和修繕各自的傳統民居,協調公司與農民的利益;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避免鄉村旅遊開發過度商業化,保護本土文化,增強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從而實現農家樂可持續發展。
「農戶+農戶」開發模式
「農戶+農戶」的農家樂開發是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示範戶」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這種開發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農家樂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股份制開發模式
在開發農家樂時,可採取國家、集體和農戶個體合作,把旅遊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合作制經營。通過土地、技術、勞動等形式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企業通過公積金的積累完成擴大再生產和鄉村生態保護與恢復,以及相應旅遊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通過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鄉村的公益事業(如導游培訓、旅行社經營和鄉村旅遊管理),以及維持社區居民參與機制的運行等。同時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股利分配。通過「股份制」的鄉村旅遊開發,把社區居民的責(任)、權(利)、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居民自覺參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的保護,從而保證農家樂的良性發展。
④ 影響鄉村旅遊的因素有哪些
三農工作,是我國經濟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連續6年把三農問題列入「1號文件」,而鄉村旅遊被認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新時期下,我們認為,應該抓住機遇,加大力度推進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舞台上,充分體現旅遊的價值和作用。總結對鄉村旅遊發展的研究,我們認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這么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1.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3.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4.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5.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遊。同時,通過旅遊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6.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7.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O(∩_∩)O
⑤ 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閑項目加入農場、庄園的規劃,觀光休閑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庄、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遊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遊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遊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景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庄的發展,吸納附近閑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過旅遊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這些山村裡,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遊並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遊,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遊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遊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遊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裡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遊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系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遊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閑置的資產、富餘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遊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范,避免不良競爭損害遊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閑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閑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閑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閑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佔15.2%,101萬~500萬的23家,佔50.0%,500萬~1000萬的8家,佔17.4%,1000萬以上8家,佔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佔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佔32.6%,500萬~1000萬的1家,佔2.2%_2J。
中國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遊局共評選出農業旅遊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遊點112個,佔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遊點60個,佔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點56個,佔15.60%;民俗文化旅遊點20個,佔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佔7.24%;古鎮新村39個,佔l0.86%;農家樂l8個,佔5.01%;自然景區28個,佔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佔49.76%;中部地區65個,佔32.1%;西部地區38個,佔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佔15.32%,江蘇43個,佔11.98%,遼寧34個,佔9.47%,貴州l8個,佔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佔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遊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遊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遊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並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遊產品,並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遊、民俗風情旅遊、農家樂旅遊、村落鄉鎮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科普教育旅遊等模式。
⑥ 如何發展鄉村旅遊業促進農牧民增收
鄉村旅來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源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種發展迅速的新興的旅遊方式。中國各地的鄉村旅遊開發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與率和回遊率比較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等幾個方面。
⑦ 發展鄉村旅遊,農民應做好哪些准備
充分利用鄉村的全部吸引物要素,讓每方國土都成為優游的風景,經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舍都是最美好的旅遊體驗;讓每個人都成為樂游的主體,居民、經營者和遊客之間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相互關注、共享空間;讓每項設施都具備宜游的功能,進行全面的旅遊化改造和宜游配套建設;引導、支持各項工作都主動加游的導向,推進「旅遊+」「+旅遊」,發展全產業融合、全資源利用、全時空服務、全過程體驗、全社會參與的全域旅遊。
⑧ 發展鄉村旅遊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鄉村旅遊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在於:
①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②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③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④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⑤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遊。同時,通過旅遊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⑥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⑦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⑨ 新農村建設,可以通過開發鄉村旅遊實現嗎
新農村建設,可以通過開發鄉村旅遊實現嗎?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鄉村旅遊不僅可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豐富旅遊產品結構、增加旅遊供給,也可滿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閑度假的旅遊需求,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社會文化全面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條件、實現農村社會整體進步,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利用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農村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經過鄉村旅遊規劃設計,合理規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切忌隨意浪費,形成一個具有田園之樂的休閑旅遊度假園區,既可發揮農業生產功能,又可提高農業收益,促進農村經濟繁榮,樹立新型農業生產觀點,縮小城鄉差別,加快新農村建設。可以說,發展鄉村旅遊為農村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具有巨大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可以很好的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