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旅遊發展怎麼樣
① 鄱陽湖旅遊景點去哪裡
濕地公園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的鄱陽縣境內,鄱陽湖的東岸、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處度假勝利地廬山、中國瓷都景德鎮、道教聖地龍虎山、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中心地帶。依託世界六大濕地之一、亞洲最大濕地、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這個不可復制性的、唯一性的特色資源稟賦,2008年被國家批准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總面積為365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它是集湖泊、河流、草洲、泥灘、島嶼、泛濫地、池塘等濕地為主體景觀,濕地資源豐富、類型眾多而極具代表性的純自然生態的復合型濕地公園。
石鍾山
石鍾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長江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石鍾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鍾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鍾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鍾山相得益彰。石鍾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雲,又可近睹江湖清濁。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
南山秀跡
南山靠近江西省都昌縣的鄱陽湖中南山(愛鄉亭),有一挺拔秀麗的南山,像器宇軒昂的中流砥柱,聳立在萬頃碧波中。蘇東坡曾慕名游南山,寫下了《過都昌》的著名詩篇: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南山與都昌縣城隔水相望,已築起一道橫貫鄱陽湖水面的石砌長堤。遊人可安步到南山。[14] 南山的勝跡主要以野老岩和野老泉而載譽。在野老泉的近側,有一狀如圓椅的巨石,這就是「翻經台」。相傳南北朝時著名文人謝靈運曾在這巨石上讀過經書,因此得名。翻經台上側有南山古寺,始建於唐代,原名「清隱寺」。宋代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改名為「清隱禪寺」。宋代著名詩人兼書法家黃庭堅,曾慕名來游南山,寫下了《清隱禪院寺》。現存的屋宇,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又經清代重修。
老爺廟
老爺廟老爺廟位於江西都昌縣多寶鄉龍頭山首,與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隔湖相望。舊稱為定江王廟,建廟久遠。該廟基以花崗石條堆砌7米高,右側有階梯曲折而上,廟群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分主廟、龍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廳、廚房6部分,附屬建築分布主廟兩側。主廟面積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寬14.2米,進深26.8米,系穿斗與架梁式混合結構,共52個立柱。廟內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正殿,中部為游樓,下部為萬年台。廟內門窗梁坊雕刻花紋並塗以丹漆。1983年縣政府又進行了修繕。為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
大孤山
大孤山大孤山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雲中落下的秀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明代詩人解縉題詩曰:「凌波仙子夜深游,遺得仙鞋水面浮。歲久不隨陵谷變,化為磔柱障中流。」大孤山是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形成的小島,它高出水面約90米,周長千餘米,。大孤山三面絕壁,竦立湖中,僅西北角一石穴可以泊舟。山上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水經》記載:大禹曾在此山岩刻石記功,唐時建有大姑廟。相傳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兵敗後曾在此當和尚。明代建有普陀寺、寶塔、天後宮和梳妝台等建築。自宋到清,大孤山文人賈客薈萃,游山逛景,山下遊船,漿聲燈影,喧鬧若市,山上暮鼓晨鍾,梵樂悠揚。
② 都昌縣的旅遊
魔鬼三角區 老爺廟
老爺廟位於多寶鄉龍頭山首,與星子縣隔河相望。舊稱為定江王廟,建廟久遠。該廟基以花崗石條堆砌7米高,右側有階梯曲折而上,廟群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分主廟、龍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廳、廚房6部分,附屬建築分布主廟兩側。主廟面積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寬14.2米,進深26.8米,系穿斗與架梁式混合結構,共52個立柱。廟內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正殿,中部為游樓,下部為萬年台.廟內門窗梁坊雕刻花紋並塗以丹漆。1983年縣政府又進行了修繕。為省級保護文物,這便是被稱為「魔鬼三角區」的老爺廟水域。
南山風景區
南山寺位於縣城南山山頂部西南側。北距城區1公里,坐東向西,面積170平方米,系穿斗式結構。寺內分3大間,中部為正殿,兩側為僧人用房,寺後東北有山岩。寺前為100平方米場地,該寺始建於唐,初名「清隱寺」,宋擴修後更名「清隱禪院」,幾經興廢,1987年縣政府重新進行修繕。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曾撰寫《清隱禪院記》(本文石刻藏南山碑廊內)。民國15年春,在這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都昌縣第一個黨小組。該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梟陽城址
梟陽城址位於周溪泗山大屋場村以南60米湖洲上。城址西北有王家山、鷂嘴山、獅子山、座山、石虎頭作天然屏障;南有城頭山,山下有橫港河;城北面臨鄱陽湖。地勢開闊平坦,面積約1平方公里。因地理變遷地勢下沉,漲水季節淹沒在湖中。城址文化層堆積有的達1至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並發現有萬歲瓦當、長樂未央瓦當、陶網墜和陶片等。城址南端城頭山上有殘存人工修築的土城垣。城內東側有手工業作坊遺址。城址以北山邊高地有漢墓群,墓室內用對角紋、網線紋磚砌成,並發現「永元七年三月十四日」的記年磚。墓內出土文物有五銖錢、四乳蟠螭銅鏡、銅劍、銅簇、鐵簇等。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尖源森林公園
三尖源森林公園位於都昌縣大港鎮境內武山山脈,最高峰三尖源海拔647米,有」小廬山「之稱。公園內森林鬱郁蔥蔥,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世外桃源。
三尖源森林公園樹種達200多種,溪流、密林、竹叢等構成了富有野趣幽深的自然空間,形成了「松濤幽谷」、「叢林原野」的景區特色,呈現了一幅以「自然、野趣、寧靜、粗獷」為特色的森林景觀。
鶴舍古村
鶴舍村位於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鶴舍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左有小溪繞村而過,小橋流水,涓涓不斷;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水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顯得別具風貌。
江萬里墓
江萬里墓位於土塘鎮港東(白石山西麓,原名石沙灣)。墓址座東北向西南,周圍成椅背形,直徑約8米。墓前有半圓形平坦地坪,視野開闊。墓原用紫磚石砌成,早年被破壞,墓內石廓尚存。該墓為縣級保護文物。
馬澗橋
馬澗橋在鳴山鄉馬澗村西南200米處,橫跨馬澗港上,縱貫南北大路,為古時通往饒州要道。系元代縣人李善慶所建。該橋為石質單孔拱橋。橋上原建有歇山頂,重檐亭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作寺廟使用,具有古代建築藝術價值,抗日戰爭時被日軍燒毀,戰爭勝利後重修成一層梁式結構亭屋,共5間,全長18米,寬5.3米,高4.3米。為縣內唯一保存的橋亭合造古代建築。建國後民政部門多次撥款維修。該橋為縣級保護文物。
馬鞍島
馬鞍島與鄱陽湖畔的青山相鄰,不過7公里水程,在青山老碼頭前就可遠觀馬鞍島。鄱陽湖中的島嶼大多以山為名,馬鞍島又名馬鞍山,因形似馬鞍而得名,山最高處海拔123米。鄱陽湖有40多座島嶼,大多位於南湖——松門山以南,北湖僅有鞋山島,馬鞍島等少數島嶼,而馬鞍島是北鄱陽湖最大的島嶼並設有行政村。
馬鞍島位於都昌縣蘇山鄉境內鄱陽湖中,與星子縣火焰山,湖口縣屏峰,廬山區長嶺,青山相鄰,面積4.8平方公里,島上設有行政村—馬鞍村委會,有居民1300多人,以打漁和水產養殖為主。
③ 都昌歷史名人,旅遊資源,特產介紹
都昌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江南最大的戈壁灘──多寶沙山,有被譽為「東方百慕內大」之稱的老爺廟水域,容有「小台灣」之稱的朱袍山、馬鞍島。秀麗的山水,令李白、謝靈運、陶淵明等一批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游覽都昌時曾留下優美詩篇:「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都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物產豐饒,名優特產豐富,銀魚、青蝦、螃蟹、豆參、醉魚遠近聞名,珍珠系列產品響譽海內外,有「中國淡水珍珠之鄉」、「世界白鶴王國」之稱;有水稻、棉花、油菜、紫皮蒜、葯材、林果等經濟作物生長的天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