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中西旅遊園林文化的差異
❶ 中西方旅遊文化差異
西方起步早,現已較成熟;中國起步晚,發展迅速,但旅遊消費結構很不合理。就拿購物來說,國際上購物占旅遊總消費低於30%就算不合理,到中國的旅遊者購物消費只有30%多一點點,很快就到警戒線。而中國人到外國旅遊卻是大把大把的購物。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中國在國際旅遊業方面將會形成逆差,並且持續擴大。我回答了之後才看到那個2000字的論文,你認為有人會為10分寫2000字嗎?還是建議你多查點這方面的資料自己動手寫吧。
❷ 中西園林建築的異同點
理念與幻想的異同
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高度概括過東西方兩大建築體系之間的根本差別。他認為:「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為理念——從中產生了歐洲藝術;一為幻想——從中產生了東方藝術。」也就是說,西方建築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徵,其著力處在於兩度的立面與三度的形體等;而中國建築則具有繪畫的特點,其著眼點在於富於意境的畫面,不很注重單座建築的體量、造型和透視效果等,而往往致力於以一座座單體為單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間上延伸的群體效果。西方重視建築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之間的比例、均衡、韻律等形式美原則;中國則重視空間,重視人在建築環境中「步移景異」的空間感受,是動態美、空間美、傳神美的統一。因此,可以認為,歐洲建築的理念性主要集中體現在「實」上,而中國建築的幻想性則主要體現在「空」上。
世界園林的四大流派
世界園林的四大流派(465)
世界各國的園林形態是一種民族文化的體現,它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自然、藝術和工程技術規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動植物、廣場、園路及建築小品等要素組合、建造的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空間境域。
模仿與寫意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起源於模仿,藝術是模仿的產物。古希臘建築中的不同柱式建築就是模仿不同性別的人體美。歐洲人較為重視形式邏輯,講求逼真,依仗論證,注重體現幾何分析性,在建築的藝術構思與總體布局上較為強調對稱、具象以及模擬幾何圖案美。中國人則重視人的內心世界對外部事物的領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藝術地體現出這種心智的領悟和內心的感受,具有很強的寫意性。它是一種抽象美的概括與感悟,是某種有形實景與它所象徵的無限虛景的結合或者融匯,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中國人也講究逼真、論證,但須以寫意性的「傳神」為前提,且形似遜於神似。比如,我國古典建築物頂上的形如飄風的飛檐翼角,其傳神的寫意性極富唐代畫家張文通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激情,給人以強大的心理感染力。
禮樂與邏輯
禮樂的概念來源於春秋時期的《樂記》,即美與善、藝術和典章、情感與理性、心理和倫理的密切關系。禮是社會的倫理標准,樂是社會的情感標准,「禮樂相濟」或禮樂密切配合就是中國理性精神的表現形態。可以說,中國建築的藝術感染力就是在理性(禮)基礎上所散發出的浪漫情調(樂),它所體現與蘊涵的是中國建築的某種「詩意」美。這一點與中國人在行為方式上的「思方行圓」的處事方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築文化比較注重邏輯與論證,其特徵可歸結為理性與抗爭精神、個體與主體意識、天國與宗教理念、建築藝術處理的合理性與邏輯性,以及強調藝術、技術、環境的協調與布局,重視比例的適當與藝術的精巧,等等。所有這些特性,在歐洲人的建築理論中都有所提及或有較多的闡述,在其建築實體中也有較多的表現。
封閉與開放
中國的四合院、圍牆、影壁等,顯示出某種內向、封閉甚至「一勞永逸」的苟安思想傾向,乃至有人認為:「封閉的庭院象徵著我們封閉的社會」、「中國是一個『秦磚漢瓦』的圍牆的世界」……西方強調應以外部空間為主,稱中心廣場為「城市的客廳」、「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將室內轉化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於1756年的法國凡爾賽宮,其佔地220畝的後花園與兩旁對稱且裁剪整齊的樹木、一個接一個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遠方的城市森林……中國一些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後花園模擬成自然山水,用建築和院牆加以圍合,內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錯落……顯然有將自然統攬於內的傾向。可以說,這是中國人對內平和自守、對外防範求安的某種單純防守性、自我封閉性、內向抑制性的文化心態在建築上的反映和體現。
保守與進取
中國人營造的園林或偏愛的自然勝景等,一般都清高隱逸,或避世脫俗,反映了長期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悠遠情誼和守土重農的田園意識。在建築的整體布局、空間設置、功能劃分等方面,則比較注重別人與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內在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人傾於保守、防範、協和相安的心理需要,也似乎與「外求自保,內得心安」的品性修養之取向同出一轍。歐洲大陸的規則式園林無論在布局、構圖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給人以眼界開闊、構思宏偉、手法復雜、情調浪漫之感;而其幾何式園林則體現了天人對立、人定勝天、天人相分的思維習慣與精神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進取、外求的行為模式與價值取向。
群體與個體
中國建築尤其是院落式建築注重群體組合,「院」一般是組合體的基本單位,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較為強調群體而抑制甚至扼制個性發展的反映,或與之有很大的關系。比如,一望無際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從地面上層層展開,在時間中呈現她的音韻,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頂下,安住著一個溫暖的家。若在雨中觀景,一派「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叢樹萬人家」的意境更顯得格外幽遠與深長,耐人尋味。而西方的單體建築則表現個性的張揚和「人格」的獨立,認為個體突出才是不朽與傳世之作。像法國巴黎的萬神廟、高達320米的埃菲爾鐵塔,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比薩斜塔,美國波士頓的約翰·漢考克大廈等等,都是這一哲學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現。這些卓然獨立、各具風採的建築,能給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靜態與動態
中國園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現某種婉約、纖麗之態,微波弱瀾之勢。其布局較為注重虛、實結合,情致較為強調動、靜分離且靜多而動少。這種構思和格局較為適於塑造寬松與疏朗、寧靜與幽雅的環境空間,有利於凸現清逸與自然、變換與協調、寄情於景的人文氣質,表達「情與景會,意與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國的山水畫,一般都留有些許的「空白」,以所謂的「知白守黑」達到出韻味、顯靈氣、現意蘊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而西方園林中的噴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氣韻恢宏而且動態感較強,能表現出某種奔放、靈動、熱烈、前涌之勢。這一點猶如中國人發明了氣功(靜態),而西方人發展了競技體育(動態)一樣,其間的異同與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尋味。
含蓄與外露
中國較為強調曲線與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園林的布局、立意、選景等,皆強調虛實結合,文質相輔。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鍾情田園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於「借景」以達到含蓄、奧妙,姿態橫生;巧用「曲線」以使自然、環境、園林在個性與整體上互為協調、適寧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開。「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手法,近似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或「隱秀」,重詞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經心、行雲流水,實則裁奪奇崛、縝密圓融而意蘊深遠。西方則以平直、外露、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為美,比如開闊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運動場、雄偉壯麗的高層建築等等,皆強調軸線和幾何圖形的分析性,平直、開闊、外露等無疑都是深蘊其中的重要特徵,與中國建築的象徵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著不同的美學理念。
承襲與創新
中國對形式美和工程技術的把握常憑直覺與經驗,較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運用。在建築理論、建築知識的教習上,一般採取師徒承襲或者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建築技能或營造技法的傳遞線路上,以師徒相授或父子相傳為主,若無後繼或後學,則往往人亡而藝絕。在建築技能、技法的運用上,一般沿襲多於創新。在建築式樣的選擇上,也往往是模仿大於超越。在建築理論上,注重對建築材料、施工技術和管理心得的記述,缺乏詳盡的總結梳理和理論建樹。相對而言,西方則從幾何分析入手,強調建築數據的嚴格與精確,較為重視建築理論的突破與創新,積極探索新的建築形式,倡導並積極形成不同的建築風格與流派,建築教育則採取系統的、理性化的方式,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和中西醫在從業方式、葯理運作、術業傳授等方面的分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中國文化的兼容性,又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情況加以吸收和創造,使之更好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從建築風格上看,約公元前後東漢時期,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引進了印度塔的形式創造了中國塔。唐代以後,伊斯蘭教從中東傳入,引進了伊斯蘭清真寺建築創造了中國的清真寺建築群樣式。在18世紀清乾隆時期,引進了義大利式的花園建於北京的圓明園內,等等。應該說,中國是相當注意引進、吸收外來優秀建築風格和設計手法的。
總之,城市、園林、建築等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人文精神要素。重視文化傳統,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國特殊的文化價值等,已成為國際性建築思潮之一,建築風格進入了「各顯神通」的時代,人文追求成為建築新的價值衡量尺度。通過比較中西建築文化的若干差異,可以看到中西建築風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表現韻味。由此,要產生具有中國氣派與文化底蘊、歷史精神與民族風貌的城市、園林和建築,就必須在借鑒其他民族優秀建築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時代的、文化的、發展的要素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建築作品和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
世界園林可以分為四大流派:
中國自然山水園。中國園林充分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著人們順應自然,以求生存與發展的思想。在造園技法上是模擬自然而高於自然,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為骨架,以植物材料為肌膚,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無限的風光。又運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組合空間,形成多樣而統一的不同景點,可謂步移景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宋代以後,又在模擬自然的基礎上,強化人們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寫意山水園,以詩詞歌賦命題、點景,作為造園的指導思想。達到詩情畫意的境地,已成為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
義大利台地式別墅園。由於義大利地處南歐地中海亞平寧半島,夏季炎熱乾旱,冬季溫暖濕潤,三面為坡,只有沿海一線為狹窄的平原。因此自古以來,義大利的貴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別墅。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成為經濟繁榮的中心,使園林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達到極盛時期。特別是古希臘的建築師、園林師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義大利,使希臘古羅馬帝國時期的文化在該國得以復興,並得到高度發展。台地園的造園模式是在高聳的歐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勢建園,房屋建在頂部,向下形成多層台地;中軸對稱,設置多級瀑布、疊水、壁泉、水池;兩側對稱布置整形的樹木、植籬及花卉,以及大理石神像、花缽、動物等雕塑。人們在林中,居高臨下,海風拂面,一種獨特的地中海風光盡收眼底。
法國宮廷式花園。法國地處氣候溫和的平原地帶,王室、貴族占據著遼闊的領地,領地四周為茂密的森林。因此,其園林的形式從整體上講是平面化的幾何圖形,也就是以宮殿建築為主體,向外輻射為中軸對稱,並按軸線布置噴泉、雕塑。樹木採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為圓錐體、四面體、矩形等,形成中心區的大花園。茂密的林地中同樣以筆直的道路通向四處,以方便到較遠的地方騎馬、射獵、泛舟、野遊。著名的凡爾塞宮可謂經典之作。
英國自然風致式園林。英倫三島基本上為高低起伏的丘陵,為大西洋海洋性氣候帶,雖為高緯度,但受大洋暖流影響,使得四季冷涼而濕潤。由於陰霾、大霧的天氣居多,人們渴望陽光明媚的好天氣出現,因此英格蘭和蘇格蘭民族對園林的形式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遠處片片疏林草地,近觀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徑環繞在丘陵間,木屋陋舍點綴其中,沒有更多的人工雕琢之氣。倫敦園為典型之作。
以上四大流派的園林風格,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輻射影響著周邊國家,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歐陸風情及東方園林兩大體系。
參考http://..com/question/23219874.html?an=1&si=2
❸ 中西方園林文化的比較
論文襖,以前似乎寫過呢 什麼是園林?無論你遠渡重洋去過法國的凡爾賽宮,倫敦的丘園,還是紐約的中央公園……只要你到過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江南蘇州,欣賞過那「甲江南」的蘇州園林,就一定會被那清麗的典雅的園景所陶醉;如果你到過曾是九朝國都的北京城,看過故宮、北海、頤和園等輝煌的皇家苑囿,也會被那恢宏的氣勢,壯麗的屋宇和樓堂所傾倒;如果你曾信步「深山藏古剎」的宗教聖地,那金碧輝煌的殿堂,山明水秀的風景,定使你心曠神怡,超凡脫俗。這些風格迥異,令你流連忘返的人間仙境,就是園林。 園林的概念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知識的發展而變化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和適用范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樣。歷史上,園林在中國古籍里根據不同的性質也稱作園、囿、亭、庭園、園池、山池、池館、別業、山莊等。英美各國則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e, 它們的性質、規模雖不完全一樣,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並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配景和建築布置,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 在中國的園林發展過程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和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兩大派系,它們各具特色。皇家園林主要分布於北方,規模宏偉,富麗堂皇,不脫嚴謹莊重的皇家風范;私家園林分為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兩個分支,江南園林自由小巧,古樸淡雅,具有塵慮頓消的精神境界;嶺南園林布局緊湊,裝修壯美,追求賞心悅目的世俗情趣。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體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風景園,都富於東方情調。這個造園系統中風貌各異的兩大派系,都表現了中國園林參差天趣,豐富多彩的美。 (1)皇家園林。皇家園林追求宏大的氣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了「園中園」的格局。所有皇家園林內部幾十甚至上百個景點中,勢必對某些江南袖珍小園的仿製和對佛道寺觀的包容,同時,出於對整體宏偉大氣勢的考慮,必需安排一些體量巨大的單體建築及組合豐富的建築群落,這樣一來也往往比較明確的軸線關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軸線關系帶入到本來就強調因山就勢,巧若天成的造園理法中。 (2)私家園林。 ①江南園林:江南園林大多數是宅園一體的園林,將自然山水濃縮於住宅之中,在城市裡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它是可居、可賞、可游的城市園林,是人類的理想家園。 江南園林的疊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黃石為主,能夠模擬山之脈絡氣勢做出峰巒、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磯,或以散置,或倚牆徹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為園林主景的疊山技藝手法高超,稱盛時,蘇州環綉山莊的假山堪稱個中佳作。 ②嶺南園林:嶺南園林亦以宅園為主,一般都做成庭園的形式,疊山多因姿態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鑲,很有水雲流暢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疊假山的,建築物通透開敞,以裝飾的細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畫風長。由於氣候溫暖,觀賞植物的品種繁多,園林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團錦簇,綠陰蔥郁。 西方園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臘,18、19世紀的西方園林可以說是勒諾特風格和英國風格這兩大主流並行發展,互為消長,當然也產生出許多混合型的實體,下面我們就幾個典型的園林國家來看一下其園林的特色。 (1)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別墅園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類型。別墅園多半建置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勢而做成若干層的台地,即所謂「台地園」(Terrace Garden)主要建築物通常位於山坡地段的最高處,在它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條中軸線上開辟一層層台地,分別配置平台、花壇、水池、噴泉和雕塑。各層台地之間以蹬道相聯系。中軸線兩旁栽植黃楊、石松等樹叢作為園林本身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過渡。站在台地上順著中軸線的縱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攝到無限深遠的園外借景,這是規整式與風景式相結合而以前者為主的一種園林形式。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中還出現一種新的造園手法——綉毯式的植壇(Perterre),即在一塊大面積的土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鑲嵌組合成各種紋樣圖案,好像鋪在地上的地毯。 (2)法國古典主義園林:法國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國人並沒有完全接受「台地園」的形式,而是把中軸線對稱均勻齊的規整式園林布局手法運用於平地造園。 以凡爾賽為代表的造園風格被稱作「勒諾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紀時風靡全歐洲及至世界各地,德國、奧地利、荷蘭、俄國、英國的皇家和私家園林大部分都是「勒諾特式」的,我國圓明園內西洋樓的歐式庭園亦屬於此種風格。 凡爾賽宮佔地極廣,大約600h㎡。是由當時著名的造園家勒諾特(Andre Le Notre)設計規劃的,它有一條自宮殿中央往西延伸長達25m 的中軸線,兩側大片的樹林把中軸線襯托成為一條極寬闊的林陰大道,自東向西一直消逝在無限的天際,林陰大道的設計分為東西兩段:西段雙水景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羅水池,飾以大理石雕塑和噴泉。十字水渠橫臂的北端為別墅園「大特里阿農」(Grand Tfianon),南端為動物飼養園。東段的開闊平地上則是左右對稱布置的幾組大型的綉毯式植壇。林陰大道兩側的樹林里隱蔽地布列著一些洞府、水景劇場(Water Theatre)、迷宮、小型別墅等,是比較安靜的就近觀賞的場所,樹林里還開辟出許多筆直交叉的林陰小路,它們的盡端都有對景,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視景線(Vista),故此種園林又叫做視景園(Vista Grand)。 (3)英國自然式風景園林。如茵的草地、森林、樹從與丘陵地貌相結合,構成了英國天然風致的特殊景觀,這種優美的自然景觀促進了風景畫和田園詩的興盛,而風景畫和浪漫派詩人對大自然的縱情謳歌又使得英國人對天然風致之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英國的風景式園林興起於18世紀初期。與「勒諾特」風格完全相反,否定紋樣植壇、筆直的林陰道、方壁的水池、整形的樹木,揚棄了一切幾何形狀和對稱均齊的布局,代之以彎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樹叢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講究借景和與園外的自然環境的相融合。 這時候,通過在中國耶穌會傳教士致羅馬教廷的通訊,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園林藝術被介紹到歐洲。英國皇家建築師張伯斯(William Chambers)兩度游歷中國,歸國後著文盛談中國園林並在他所設計的丘園(Kew Garden)中首次運用所謂「中國式」的手法。 (4)日本園林。 日本園林受中國園林的影響很大,在運用風景園的造園手法方面與中國園林是一致的,但結合日本的地理條件和文化傳統,也發展了它的獨特風格而自成體系。 日本園林的類型與特徵: ①池泉築山庭:平安時期,日本逐漸擺脫對中國文化的直接模仿,著重發展自己的文化,日本是一個島國,接近海洋而風景秀麗,真正反映日本人民對祖國風致的喜愛和海洋島嶼的感情,具有日本特色的園林也正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即所謂「池泉築山庭」。 ②枯山水平庭:13世紀時,從中國傳入禪宗,佛教和南宗山水畫,禪宗的哲理和南宗山水畫的寫意技法給予園林以又一次重大影響,使得日本園林呈現極端的寫意和富於哲理的趨向,這也是日本園林不同中國最大的最主要特點,「枯山水平庭」即此種寫意風格的典型。 「枯山水」很講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單塊石頭本身的造型和它們之間的配列關系。石形務求穩重,底廣頂削,不做飛梁,懸挑等奇構,也很少堆疊成山。這與我國的疊石很不一樣。 ③「茶庭」。「茶庭」的面積比「池泉築山庭」小,要求環境安靜,便於沉思冥想,故造園設計比較偏重於寫意。人們要在庭園內活動,因此用草地代替白沙,草地上鋪設石徑,散置幾塊山石並配以石燈和幾枝姿態 曲的小樹,茶室門前設石水缽,供客人凈水之用。 ④「回遊式」風景園。桂齋宮是日本「回遊式」風景園的代表作品,其整體是對自然風致的寫實模擬,但就局部而言則又以寫意的手法為主。這座園林以大水池為中心,池中布列著一個大島和兩個小島,宛然受中國園林的「一池三山」的影響。 今天,中國園林的范圍和內容更為廣泛了。它不僅包括古代流傳下來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風景名勝園林等重要組成部分,還擴大到人們遊憩活動的大部分領域:居住區的綠地公園、街心游園、城市各種形式的公園以及城市周邊大塊綠地、自然風景區、國家公園瀏覽區和療養勝地等等。園林的形式也呈現百花爭艷之景。 西方人已經開始越來越欣賞和喜愛東方的園林設計,並開始進行研究和學習。在東方的園林設計中更加註重每個部分的安排和擺放,比如植物、岩石、沙礫層、水和各種木製結構而不是以規模大小取勝。東方建築中室內外之間的聯系較西方要接近得多。舉例來說,傳統的日式房屋裝有大面積的推拉門,門外即是花園,因此當門一被拉開,便陡然縮短了室內外之間的距離感。居住區域彷彿一下延伸到了自然景當中,同緊鄰住宅的花園融為一體。有趣的是,正是當時這些花園為領導當今建築潮流的私家花園別墅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但是,在西方園林中,傳統仍是設計的根基,在造型上仍採用理 的方式去錘煉形式與探索空間,仍然以和諧完美作為設計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當然這種和諧完美,不局限於形式本身,而是形式與現代園林服務與社會和大多數人的諸多功能與需求的統一。而且這也是當代西方園林設計的主流。
❹ 中西方園林的差異
我的理解,這與東西方不同的人文思想、不同的人文環境有關系。
東方重自然,因此園林建設以模仿和收納自然景觀為主,秉承的是自古以來依天道、依自然而行事的倫理思想。特別是中國日本為代表的園林建築,多是以尊崇道家、佛法的自然觀、清凈觀來規劃園林建築,無論是私家園林還是皇家園林,都在體現自然、秩序、吉祥等方面下工夫。在建築理念上,一是講求靜、凈、樸素、深遠的美學特色,手法上因地制宜,小中見大,動中取靜;二是在建築規劃中蘊涵倫理道德思想,比如各種吉祥的裝飾手法和名稱,比如講究方圓和諧、長幼尊卑有序等等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私家建築的代表是蘇州園林,皇家園林的代表是頤和園等。日本著名的有京都金閣寺後面的園林。
西方重人工。因此園林建築多是各種修剪有序的景觀,各種精巧的噴水池、游廊、園藝。秉承的是人文特色宗教特色,一切神話題材和宗教裝飾都是為人的力量在服務。這里其實主要是受宗教觀的影響,體現了基督教思想中上帝授予人處理地上一切事物的權力,所以非常重視人在其中的表現和作用。因此在手法上多機關、多人工處理、講求技術創造。同時,園林也分兩大類,一 宮殿與園林的巧妙和諧,比如法國、俄國等國的皇家園林,建築在皇宮和皇家別墅附近,有巨大的園藝和水力裝飾,顯現皇家的權威和富貴。二是自然園林,一般多不做修飾,重自然的狀態,而後在其中建立些城堡等別墅群。同樣也是在表達人的權威和對自然的控制把握。
我以為,東方講求對自然的崇拜,西方講求對自然的控制。
❺ 比較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古典園林的差異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據有關典籍記載,我國造園應始於商周,其時稱之為囿。商紂王「好酒淫樂,益收狗馬奇物,充牣宮室,益廣沙丘苑台(註:河北邢台廣宗一帶),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周文王建靈囿,「方七十里,其間草木茂盛,鳥獸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圈起來,放養禽獸,供帝王狩獵,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諸侯都有囿,只是范圍和規格等級上的差別,「天子百里,諸侯四十」。 漢起稱苑。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把早期的游囿,發展到以園林為主的帝王苑囿行宮,除布置園景供皇帝遊憩之外,還舉行朝賀,處理朝政。漢高祖的「未央宮」,漢文帝的「思賢園」,漢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東苑」(又稱梁園、菟園、睢園),宣帝的「樂游園」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苑囿。從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苑囿亭閣,元人李容瑾的漢苑圖軸中,可以看出漢時的造園已經有很高水平,而且規模很大。枚乘的《菟園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司馬遷的《史記》,以及《西京雜記》、典籍錄《三輔黃圖》等史書和文獻,對於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明、清是中國園林創作的高峰期。皇家園林創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最為活躍。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給建造大規模寫意自然園林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圓明園」、「避暑山莊」、「暢春園」等等。私家園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園林為主要成就,如「滄浪亭」、「休園」、「拙政園」、「寄暢園」等等。同時在明末還產生了園林藝術創作的理論書籍《園冶》。它們在創作思想上,仍然沿襲唐宋時期的創作源泉,從審美觀到園林意境的創造都是以「小中見大」、「須彌芥子」、「壺中天地」等為創造手法。自然觀、寫意、詩情畫意成為創作的主導地位,園林中的建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為造景的主要手段。園林從游賞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漸發展。大型園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還集仿各地名勝於一園,形成園中有園、大園套小園的風格。
自然風景以山、水地貌為基礎,植被做裝點。中國古典園林絕非簡單地摹仿這些構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識地加以改造、調整、加工、提煉,從而表現一個精練概括濃縮的自然。它既有「靜觀」又有「動觀」,從總體到局部包含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這種空間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築如亭、榭等來配景,使風景與建築巧妙地融糅到一起。優秀園林作品雖然處處有建築,卻處處洋溢著大自然的盎然生機。明、清時期正是因為園林有這一特點和創造手法的豐富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集大成時期。到了清末,造園理論探索停滯不前,加之社會由於外來侵略,西方文化的沖擊,國民經濟的崩潰等等原因,使園林創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國園林的成就卻達到了它歷史的峰巔,其造園手法已被西方國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園林熱」。中國園林藝術從東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認的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
從園林的建築風格看,古典園林有西方古典園林和中國古典園林兩大系統,規整園林和風景園林兩種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園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築具有自然風趣的環境藝術,它們是自然的藝術再現。如果說中外園林在藝術風格上存在基本差異的話,那就是中國古代園林重在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而西方園林則重在表現人為的力量。;西方古典園林以法國的規整式園林為代表,崇尚開放,流行整齊、對稱的幾何圖形格局,通過人工美以表現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顯示人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軸線的幾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筆直的林陰路、整齊的水池、華麗的噴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樹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綠籬)、壯麗的建築物等,通過這些布局反映了當時的封建統治意識,滿足其追求排場或舉行盛大宴會、舞會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爾賽宮。中國古典園林是風景式園林的典型,是人們在一定空間內,經過精心設計,運用各種造園手法將山、水、植物、建築等加以構配而組合成源於自然有高於自然的有機整體,將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結合,從而做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這種「師法自然」的造園藝術,體現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國園林屬於寫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為藍本,由曲折之水、錯落之山、迂迴之徑、參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構成的建築環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薈萃一處,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國古典園林還將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統統表現了出來,如端莊、含蓄、幽靜、雅緻等。它使人足不出戶而能領略多種風情,於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藝術的熏染。中國園林講究「三境」即生境、畫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園林的疊山理水,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縮小。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相通,全園生動。所謂畫境就是藝術美。我國自唐宋以來,詩情畫意就是園林設計思想的主流,明清時代尤甚。園林將封閉和空間相結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設置排布,有開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區的聯系和風景的層次,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給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園林主人通過園林所表達出的某種意思或理想。這種意境往往以構景、命名、楹聯、題額和花木等來表達。我國古典園林因其建築風格和特點,一般分為三大類型:北方型,以北京為主,多為皇家園林。其規模宏大,建築體態端莊,色彩華麗,風格上趨於雍容華貴,著重體現帝王威風與富貴的特色,如:頤和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其中承德避暑山莊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江南型,以蘇州園林為代表,多為私人園林,一般面積較小,以精取勝。其風格瀟灑活潑,玲瓏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麗,富有;江南水鄉;特點,且講究山林野趣和朴實的自然美。他善於把握有限的空間,巧妙地組合成千變萬化地園林景色,充分體現了我國造園的民族風格,並廣泛吸取了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如:拙政園、網師園等。嶺南型,以廣東園林為代表,既有北方園林的穩重、堂皇和逸麗,也融會了江南園林的素雅和瀟灑,並吸收了國外造園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輕巧、通透明快的風格,如:廣州越秀公園;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園林建築一般具有多曲、多變、雅朴、空透四大特點。多曲是為了和風景環境和諧組合,設計曲徑、曲橋、曲廊、飛檐翹角等;多變是為了適應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靈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寧靜自然、簡潔淡泊、朴實無華、風韻清新的風格;空透是為了使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環顧四周,盡情賞景,以達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字浪漫」的觀景效果。需要補充的是,除了上面羅列的一些文化、歷史名勝之外,還有諸如革命紀念地、名人故居等,他們以特有的紀念意義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❻ 如何看待中西方旅遊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產生旅遊文化差異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不管在日常生活方面、歷史發展方面還是其他諸如教育、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等等方面,所以要正確看待這些差異的存在,但是也要從中誠懇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正。
❼ 中西方景觀(園林)文化的差異和幾次融合是
近年來,由於西方園林風格的影響,中國的景觀設計漸漸失去了自己的風格,但縱觀歷史,中國的園林設計源遠流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筆者從一個淺顯的層面,分析了一下現代景觀設計繼承中國園林的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現代景觀設計的前身是園林設計。
在眾多形式和風格殊異的園林設計中,中國的園林以善於表現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園林中獨辟蹊徑。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造園藝術就已經開始傳入日本。至今,日本庭院建築,點景與園名,還常借用古典漢語;我國園林藝術不僅在亞洲影響日本等國家,並且還傳播到歐洲。從十七世紀末期開始,歐洲對中國園林的活潑而自然的處理手法頗感興趣;到十八世紀,英國仿東方風景園林達到全盛時期;不久法國又受到影響,出現了中國式景園。中國的園林設計能如此影響世界,並從十七世紀直至今日,有增無減。這大概是因為歐美之園林,以剛制柔,以建築物為中心,園林陪襯。布局亦受阿拉伯對稱和硬直邊的影響,使有機之體略顯僵化。其建築物仍作園林之主,石木次之;日本園林以禪為主幹,發展至今,滲入宗教哲學色彩甚濃,園用以助靜思,多以靜觀,少為生活之用;獨中國園林可思可用,可觀可游,既可脫凡俗,又能使遊人置身其中而不損園林之神貌。故能遠播海外,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好。
繼承「中國園林」並不是生搬硬套。中國傳統的園林在古代只是供少數人觀賞,為封建帝王、貴族官僚和士大夫們服務的。它所表現的人生哲理和審美情趣與今天新的時代有著很大的距離,它的一些創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的,並有其適應的范圍。時代不同了,就不應該不分條件,到處套用傳統園林的做法。比如疊假山,這是傳統園林的主要造園手段,是表現山水這一主旨所必須的。它在私家園林面積有限而又封閉的空間中是自然山巒的典型化,雖然實際的尺度和體量都不大,卻仍然能體現其高峻與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現在有一些城市,不分場合,堆疊假山成風,不論公園還是空曠的廣場都堆,結果是假山的體量很大,仍顯不出山巒的氣勢,像一堆亂石頭,花了錢,費了人力,效果並不好。當然,也有處理的好的,那是對傳統的假山技術進行改造,以現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黃石等價格昂貴的天然石料,強調整體效果,恰當地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如廣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稱自然,是對傳統假山的繼承與創新。另外,古典造園強調景色入畫,往往曲橋無檻、徑必羊腸,廊必九回。這些也不能到處搬用。南京金陵飯店的外庭院,以黃石疊成池岸、假山,採用平頂的游廊,與現代化的建築取得協調,是謂借鑒的好。
說太多了累,自己去看吧!!
❽ 中西方園林風格差異
園林的概念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知識的發展而變化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和適用范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樣。歷史上,園林在中國古籍里根據不同的性質也稱作園、囿、亭、庭園、園池、山池、池館、別業、山莊等。英美各國則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e, 它們的性質、規模雖不完全一樣,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並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配景和建築布置,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
在中國的園林發展過程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和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兩大派系,它們各具特色。皇家園林主要分布於北方,規模宏偉,富麗堂皇,不脫嚴謹莊重的皇家風范;私家園林分為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兩個分支,江南園林自由小巧,古樸淡雅,具有塵慮頓消的精神境界;嶺南園林布局緊湊,裝修壯美,追求賞心悅目的世俗情趣。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體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風景園,都富於東方情調。這個造園系統中風貌各異的兩大派系,都表現了中國園林參差天趣,豐富多彩的美。
(1)皇家園林。皇家園林追求宏大的氣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了「園中園」的格局。所有皇家園林內部幾十甚至上百個景點中,勢必對某些江南袖珍小園的仿製和對佛道寺觀的包容,同時,出於對整體宏偉大氣勢的考慮,必需安排一些體量巨大的單體建築及組合豐富的建築群落,這樣一來也往往比較明確的軸線關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軸線關系帶入到本來就強調因山就勢,巧若天成的造園理法中。
(2)私家園林。
①江南園林:江南園林大多數是宅園一體的園林,將自然山水濃縮於住宅之中,在城市裡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它是可居、可賞、可游的城市園林,是人類的理想家園。
江南園林的疊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黃石為主,能夠模擬山之脈絡氣勢做出峰巒、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磯,或以散置,或倚牆徹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為園林主景的疊山技藝手法高超,稱盛時,蘇州環綉山莊的假山堪稱個中佳作。
②嶺南園林:嶺南園林亦以宅園為主,一般都做成庭園的形式,疊山多因姿態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鑲,很有水雲流暢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疊假山的,建築物通透開敞,以裝飾的細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畫風長。由於氣候溫暖,觀賞植物的品種繁多,園林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團錦簇,綠陰蔥郁。
西方園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臘,18、19世紀的西方園林可以說是勒諾特風格和英國風格這兩大主流並行發展,互為消長,當然也產生出許多混合型的實體,下面我們就幾個典型的園林國家來看一下其園林的特色。
(1)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別墅園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類型。別墅園多半建置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勢而做成若干層的台地,即所謂「台地園」(Terrace Garden)主要建築物通常位於山坡地段的最高處,在它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條中軸線上開辟一層層台地,分別配置平台、花壇、水池、噴泉和雕塑。各層台地之間以蹬道相聯系。中軸線兩旁栽植黃楊、石松等樹叢作為園林本身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過渡。站在台地上順著中軸線的縱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攝到無限深遠的園外借景,這是規整式與風景式相結合而以前者為主的一種園林形式。義大利文藝復興園林中還出現一種新的造園手法——綉毯式的植壇(Perterre),即在一塊大面積的土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鑲嵌組合成各種紋樣圖案,好像鋪在地上的地毯。
(2)法國古典主義園林:法國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國人並沒有完全接受「台地園」的形式,而是把中軸線對稱均勻齊的規整式園林布局手法運用於平地造園。
以凡爾賽為代表的造園風格被稱作「勒諾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紀時風靡全歐洲及至世界各地,德國、奧地利、荷蘭、俄國、英國的皇家和私家園林大部分都是「勒諾特式」的,我國圓明園內西洋樓的歐式庭園亦屬於此種風格。
凡爾賽宮佔地極廣,大約600h㎡。是由當時著名的造園家勒諾特(Andre Le Notre)設計規劃的,它有一條自宮殿中央往西延伸長達25m 的中軸線,兩側大片的樹林把中軸線襯托成為一條極寬闊的林陰大道,自東向西一直消逝在無限的天際,林陰大道的設計分為東西兩段:西段雙水景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羅水池,飾以大理石雕塑和噴泉。十字水渠橫臂的北端為別墅園「大特里阿農」(Grand Tfianon),南端為動物飼養園。東段的開闊平地上則是左右對稱布置的幾組大型的綉毯式植壇。林陰大道兩側的樹林里隱蔽地布列著一些洞府、水景劇場(Water Theatre)、迷宮、小型別墅等,是比較安靜的就近觀賞的場所,樹林里還開辟出許多筆直交叉的林陰小路,它們的盡端都有對景,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視景線(Vista),故此種園林又叫做視景園(Vista Grand)。
(3)英國自然式風景園林。如茵的草地、森林、樹從與丘陵地貌相結合,構成了英國天然風致的特殊景觀,這種優美的自然景觀促進了風景畫和田園詩的興盛,而風景畫和浪漫派詩人對大自然的縱情謳歌又使得英國人對天然風致之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英國的風景式園林興起於18世紀初期。與「勒諾特」風格完全相反,否定紋樣植壇、筆直的林陰道、方壁的水池、整形的樹木,揚棄了一切幾何形狀和對稱均齊的布局,代之以彎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樹叢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講究借景和與園外的自然環境的相融合。
這時候,通過在中國耶穌會傳教士致羅馬教廷的通訊,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園林藝術被介紹到歐洲。英國皇家建築師張伯斯(William Chambers)兩度游歷中國,歸國後著文盛談中國園林並在他所設計的丘園(Kew Garden)中首次運用所謂「中國式」的手法。
(4)日本園林。
日本園林受中國園林的影響很大,在運用風景園的造園手法方面與中國園林是一致的,但結合日本的地理條件和文化傳統,也發展了它的獨特風格而自成體系。
日本園林的類型與特徵:
①池泉築山庭:平安時期,日本逐漸擺脫對中國文化的直接模仿,著重發展自己的文化,日本是一個島國,接近海洋而風景秀麗,真正反映日本人民對祖國風致的喜愛和海洋島嶼的感情,具有日本特色的園林也正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即所謂「池泉築山庭」。
②枯山水平庭:13世紀時,從中國傳入禪宗,佛教和南宗山水畫,禪宗的哲理和南宗山水畫的寫意技法給予園林以又一次重大影響,使得日本園林呈現極端的寫意和富於哲理的趨向,這也是日本園林不同中國最大的最主要特點,「枯山水平庭」即此種寫意風格的典型。
「枯山水」很講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單塊石頭本身的造型和它們之間的配列關系。石形務求穩重,底廣頂削,不做飛梁,懸挑等奇構,也很少堆疊成山。這與我國的疊石很不一樣。
③「茶庭」。「茶庭」的面積比「池泉築山庭」小,要求環境安靜,便於沉思冥想,故造園設計比較偏重於寫意。人們要在庭園內活動,因此用草地代替白沙,草地上鋪設石徑,散置幾塊山石並配以石燈和幾枝姿態 曲的小樹,茶室門前設石水缽,供客人凈水之用。
④「回遊式」風景園。桂齋宮是日本「回遊式」風景園的代表作品,其整體是對自然風致的寫實模擬,但就局部而言則又以寫意的手法為主。這座園林以大水池為中心,池中布列著一個大島和兩個小島,宛然受中國園林的「一池三山」的影響。
今天,中國園林的范圍和內容更為廣泛了。它不僅包括古代流傳下來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風景名勝園林等重要組成部分,還擴大到人們遊憩活動的大部分領域:居住區的綠地公園、街心游園、城市各種形式的公園以及城市周邊大塊綠地、自然風景區、國家公園瀏覽區和療養勝地等等。園林的形式也呈現百花爭艷之景。
西方人已經開始越來越欣賞和喜愛東方的園林設計,並開始進行研究和學習。在東方的園林設計中更加註重每個部分的安排和擺放,比如植物、岩石、沙礫層、水和各種木製結構而不是以規模大小取勝。東方建築中室內外之間的聯系較西方要接近得多。舉例來說,傳統的日式房屋裝有大面積的推拉門,門外即是花園,因此當門一被拉開,便陡然縮短了室內外之間的距離感。居住區域彷彿一下延伸到了自然景當中,同緊鄰住宅的花園融為一體。有趣的是,正是當時這些花園為領導當今建築潮流的私家花園別墅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但是,在西方園林中,傳統仍是設計的根基,在造型上仍採用理 的方式去錘煉形式與探索空間,仍然以和諧完美作為設計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當然這種和諧完美,不局限於形式本身,而是形式與現代園林服務與社會和大多數人的諸多功能與需求的統一。而且這也是當代西方園林設計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