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造旅遊發展戰略目標
『壹』 寫關於『貴州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及發展』的論文!2000字左右
貴州是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業極有發展前途。在貴州,每年有類型不同大小各異的民族節日重刪除次;許多民族聚居區有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文物眾多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特別是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更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獨具一格,它與外界有著獨特的交流渠道。在貴州的重點文化旅遊景點中,大多是貴州獨有的,如貴州各民族獨特的民族建築、眾多的風物特產、可口的美食餐飲、歷史名人文化、貴州龍文化、苗侗原生態文化、沙灘文化、陽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並與獨特的喀斯特風光構建起貴州旅遊文化的靈魂,使貴州的山山水水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成為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旅遊資源。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品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貴州的旅遊業起步較晚,過去,人們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各方面人士來貴州各風景名勝區觀光旅遊的逐年增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認識。侗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動;苗族的木鼓舞從大山深處的田間地頭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風格被稱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六枝梭嘎苗族社區因其文化獨特並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被國際戲劇界稱作「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儺戲等,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風情濃郁內涵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貴州高原山區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內,各民族承襲著自己的傳統,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累,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它們之間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獨立,每一種文化經驗和智慧以及信息庫藏都是其它文化無法完全替代的。這一切都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通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興辦經濟實體,藉助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及其群眾快速脫貧致富。與「信貸扶貧」、「民政扶貧」等其它扶貧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一種全新、高效的扶貧方式。它有其理論依據:從旅遊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旅遊業是典型的資源依託型產業,其發展的前提在於旅遊資源;作為高度關聯的經濟型產業,能夠帶動市場需求,樹立地區整體形象,帶動物流、財流、信息流及新觀念流,從而帶動相關部門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帶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可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富裕勞動力問題。此外,作為窗口性行業,通過發展旅遊業可加強與外界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招商引資。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一命題不是人為的,而是旅遊業作為經濟產業的本質特徵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旅遊局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旅遊扶貧納人重要的工作議程,明確提出「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中,發展旅遊業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遊扶貧在縮小東西部差距、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這個行嗎??
『貳』 貴州旅遊事業的發展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
分析南方地區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叄』 貴州省發展概況如何
一,貴州省旅遊業發展概況
一、貴州省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貴州省按照《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發展特色旅遊業」的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遊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加以大力扶持和發展,培育成支柱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目標,積極推進貴州省旅遊業的建設和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近五年來,全省旅遊總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提前三年實現了「十五」計劃目標。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遊者23.1萬人次,外匯收入8020.27萬美元;接待國內旅遊者2480.21萬人次,同比增長31.88%,國內旅遊收入161.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8%,旅遊總收入167.75億元,同比增長43.54%。
貴州省旅遊業發展的基本特點: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進一步堅定加快旅遊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2002年出台了《貴州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標志著貴州省旅遊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從貴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旅遊業富民強省、保護自然生態和民族民間文化、推動改革開放等功能和產業聯動效應,使旅遊業的發展與實現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相協調。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強化旅遊產品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素質,創新旅遊業發展模式,使貴州旅遊業形成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發展之路。二是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國家和貴州省各相關部門對旅遊業投入共計4.03億元,其中旅遊國債資金達3.25億元,投資總額超過了1980年至1999年貴州省財政對旅遊業的投入總和,極大地改善了旅遊的基礎設施建設。貴州省委、省政府在財政比較緊張困難的情況下,決定從2002年起,每年撥出專款1200萬元建立貴州省旅遊業發展專項資金,把對旅遊業的投入納入到財政預算中(從2005年起增加到2000萬元),這對進一步完善貴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旅遊宣傳推介力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三是以交通為重點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高等級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幹線通往重點旅遊區的道路條件顯著改善,幾個旅遊支線機場相繼通航和開工。四是旅遊規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世界旅遊組織和國家旅遊局的指導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由國際著名旅遊規劃專家編制的《貴州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獲得了貴州省政府和國家旅遊局的批准,地、縣級旅遊發展規劃和支線機場旅遊線路規劃及長徵文化、鄉村旅遊等專項旅遊規劃編制(修編)工作已相繼完成或啟動。五是旅遊精品戰略全面實施,以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和多民族特色文化體驗旅遊為重點的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全省首批三個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建設進展順利。旅遊宣傳促銷工作成效明顯,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媒體參與的聯合促銷機制基本形成,「文化千島,生態貴州」的旅遊目的地形象已經凸現。六是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以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重點的旅遊景區管理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進展,旅遊企業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工作全面推進。
二、貴州省旅遊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從貴州實際出發,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把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營造旅遊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擴大旅遊業投入、抓好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壯大旅遊產業規模作為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 2、搶抓機遇,求真務實,圍繞實施旅遊精品戰略,按照「規劃先行,保護第一」的原則,切實做好旅遊規劃編制和旅遊資源保護等基礎性工作,認真解決好旅遊業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3、堅持「以質取勝」和「以特取勝」,轉變旅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和民族文化旅遊,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品體系。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源市場,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努力塑造貴州旅遊新形象。
4、始終把加強旅遊教育培訓、整治旅遊市場秩序、規范行業管理,作為提高我省旅遊業管理水平、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重要環節來抓。大力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在旅遊區的開發建設和管理體制、經管機制的創新上進行新的探索。
三、貴州省旅遊業「十一五規劃」的基本思路
總體要求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富民興黔為旅遊業發展的根木任務,把促進就業、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三個文明」建設作為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質取勝」、「以特取勝」,進一步轉變旅遊業經濟增長方式,在切實保護旅遊資源的前提下,實施精品戰略,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文化體驗旅遊和紅色旅遊,打造精品線路,創建旅遊品牌;加大以入境游為重點的高中端客源市場開發力度,加強區域合作,拓展旅遊發展空間;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相關行業、部門的資源優勢,形成合力,努力開創旅遊業齊抓共建的新局面。
發展目標是:在「十一五」期間,力爭實現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0%左右。2010年實現旅遊業總收入突破 3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年預計全省生產總值的13%左右,初步把旅遊業建成支柱產業,使貴州成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成為中國西部旅遊熱點地區。
四、貴州省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實施旅遊精品戰略。繼續加大以交通為重點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形成航空、公路、鐵路和航運構成的立體旅遊交通網路。以旅遊產品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旅遊資源優勢向旅遊經濟優勢的轉化,爭取在首批三個優先發展旅遊區率先取得突破。以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不斷鞏固和完善現有觀光、度假旅遊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文化旅遊和紅色旅遊,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安全舒適、服務配套、在旅遊市場上影響大、競爭力強的旅遊精品,建設一批重點旅遊城市、特色旅遊城鎮及民族文化村寨,構建起初具規模的特色旅遊產品體系。
(二)加強區域旅遊合作。按照「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以資源為載體,以交通為紐帶,發揮比較優勢,明確區域旅遊發展方向,確定功能定位和區域分工,促進資源在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加強與國內外旅遊界的合作及與重點客源城市的協作,聯合周邊省區市共同策劃推出省際特色線路,形成開放、聯動和多元化的市場格局。以聯手開發客源市場、聯合打造區域旅遊品牌、建立無障礙旅遊區為重點,形成區域旅遊精品環線。近期正積極參與和推動「9+2」泛珠三角的旅遊合作,西南六省市區旅遊合作,以及不斷推進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邊合作,努力促進區域旅遊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大力拓展旅遊市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緊緊抓住兩個市場,著力拓展中高端旅遊客源市場。按照營銷渠道多樣化、營銷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切實把目的地形象推廣與旅遊產品營銷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專業營銷網路開發旅遊市場的特長,形成組合優勢,有效拉動客源增長。大力開發日本、港台、東南亞和韓國、歐美等入境游市場,不斷拓展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北及周邊國內重點市場。
(四)實施人才興旅戰略。圍繞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目標,實施人才興旅戰略。進一步加快旅遊院校教育、職業資格認證教育和崗位培訓的協調發展,擴大旅遊教育培訓與國際間合作與交流,力爭到2010年,建立起適應旅遊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體系。把人才培養和招才引智緊密結合起來,加快培育旅遊人才市場,優化旅遊人才資源配置,在穩定和用好現有人才的基礎上,形成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服務貴州旅遊業的良好機制和有效渠道。通過項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類旅遊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勵有條件的旅遊企業對做出重要貢獻的管理人才、專業人才實行期權、股權等激勵措施,以及採取知識、技術入股等形式,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和智力,推動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變。加強旅遊崗位培訓的力度,加大對旅遊人才資源開發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遊教育投入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文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五)提高旅遊服務質量,規范行業管理。營造依法行政、誠實守信的旅遊業發展環境。繼續抓好國家和省級旅遊管理、服務標準的實施和建設,通過實施標准化建設進一步規范和整頓旅遊市場秩序,完善旅遊景區、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客運等旅遊企業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以旅行社管理、導游管理、規范出境游和查處非法經營旅遊業務等四個環節為重點,加強旅遊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強化旅遊綜合執法機制;充分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作用,進一步加強旅遊行風建設,促進全行業管理水平、經營水平和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防止重大旅遊安全事故的發生。
五、幾點啟示
1、認真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轉變職能,創新旅遊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省要進一步深化旅遊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權責分明、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旅遊行政執法體系,嚴格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能。推進旅遊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真正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加大旅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逐步實行以監督執法為主的管理方式。
2、推進重點旅遊區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改革創新。我省要按照「全省統一規劃、屬地行政管理、部門行業指導、企業自主經營」、「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繼續推進重點旅遊區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改革創新,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的分離。積極鼓勵旅遊區(點)在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旅遊資源能夠有效保護和有利於促進旅遊業加快發展的前提下,依據規劃和相關法規的要求,採取經營權轉讓、特許經營、股份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通過公開招標等多種方式選擇業主,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旅遊區(點)的建設、管理,引進人才和現代管理理念。
3、擴大旅遊業對內對外開放。推進國有獨資旅行社股份制改革,推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相互參股,促進國有旅行社企業股權結構多元化。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旅行社業。放寬市場准入限制,鼓勵省內外優勢企業採取多種方式到我省合資、合作經營旅行社。積極引進國外旅行社採取合資、獨資方式在我省開展旅行社業務。對在我省興辦旅行社的省外、境外旅行社,在資質審查與項目審批方面適當放寬標准。省外、境外優勢企業通過投資、兼並、參股、收購、遷移總部等方式來湖北開展旅遊經營,凡國家沒有明確規定的,我方企業可以不控股。
4、進一步改善旅遊投資環境,建立協調對外、運轉高效的工作協調機制,規范旅遊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搭台、以企業為主體的旅遊招商引資機制,建立滾動的、分層次、分行業的旅遊招商引資項目庫,大力推行定點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遊招商引資的服務質量和實效。
5、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省財政每年安排的旅遊業發展專項資金,要根據財力情況適當增加,主要用於旅遊開發項目貸款貼息及補助、旅遊規劃編制及產業發展研究、旅遊宣傳促銷等,其中用於宣傳促銷的比例不低於三分之一。各市州和重點旅遊縣(市、區)政府應安排相應旅遊業發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要切實保證重點旅遊景區開發、建設和保護的資金需求,相對集中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交通、生態、水利、小城鎮建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方面的資金和項目,要適當向重點旅遊景區傾斜。加快建設湖北旅遊項目庫,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國家更大的支持。
6、拓寬旅遊項目融資渠道。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對我省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投入和延長貸款期限;爭取國家商業銀行總行對我省貸款金額較大的旅遊重點項目給予直貸。選擇條件成熟的部分旅遊區,採取經營權轉讓、特許經營、合資合作、租賃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吸引國外和省外資金參與我省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環境綜合治理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國外優惠貸款、政府間投資進行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和生態環保項目建設。積極探索以旅遊項目收益權作為質押向銀行貸款,通過建立旅遊產業基金、開放式旅遊基金和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市場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發展成為上市公司。
『肆』 如何在貴州發展生態旅遊,1什麼是生態旅遊.2為什麼要發展生態旅遊
貴 州 生 態 旅 游的 發 展 現 狀 及對 策 分 析旅 游 業 被 認 為 是 20 世 紀 世 界 經 濟 增 長 最 快 的 產 業 。然 而 , 隨 著 全 球 旅 游 業 產 業 規 模 的 日 益 擴 大 , 旅 游 活 動 對 環 境 的 影 響 也 越 來 越 大 。如 何 使 旅 游 業 發 展 和 保 護 環 境 相 協 調 ?換 而 言 之 ,如 何 使 旅 游 景 觀 資 源 可 持 續 利 用 ?生態旅遊正是基於傳統旅遊業的發展受到挑戰時應運而生 的 , 並 作 為 一 種 新 興 的 旅 游 方 式 ,越 來 越 受 到 各 國 政 府 和 游 客 的 青 睞 , 其 年 均 增 長 率 為 20% ~ 2 5 % [ 1 ] ,集中反映了國際旅遊業發展的大趨勢。 傳統的旅遊業同 樣 給 貴 州 省 的 旅 游 區 帶 來 了 一 系 列 的 生 態 環 境 問 題 ,特 別 一 些 喀 斯 特 生態脆弱區遭到嚴重破壞。如何更好的發揮貴州省生態旅遊資源優勢 與環保事業的緊密聯系, 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貴州 省 的 生 態 旅 游 發 展 現 狀 與 對 策 分 析 , 促 使 其 生 態 、經 濟 、社 會 三 大 效 益 的 統 一 ,為 貴 州 省 的 經 濟 建 設 和 生 態 旅 游 實 踐 提 供 參 考 。 一、生態旅遊的科學內涵及特點生態旅遊(ecological tourism)一詞最早是由墨西哥學者謝貝洛斯·拉思克 瑞(Ceballas Lascurain)於1983年提出來的,並首次將生態旅遊定義為指對環 境負責的、不幹擾自然區域的旅遊,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觀賞自然和促進自然保 護 , 通過生態旅遊使旅遊區域的居民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獲益 [2] 。生態旅遊在 1986年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上得到確認。在這之後,學術界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以 及歸類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各國不少專家學者又根據本國特點,進一步發展 了生態旅遊的概念。比如美國學者D N B Lee[3]認為理想的生態旅遊系統包括:旅 游者對所游覽地區具有保護意識;當地居民在發展旅遊業中充分考慮環境和文化 需求;採用一個有當地居民參與的長期規劃戰略,減少旅遊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培 育一個有利於當地社會發展的經濟體系 . 澳大利亞國際生態旅遊研究中拉爾 夫·巴克利(Ralf Buckley)[4]把生態旅遊定義為以自然為基礎的旅遊、可持續旅 游、 生態環境保護旅遊和環境教育旅遊的交疊部分。 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 年 在制定其《國家旅遊戰略》時,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 境的教育,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5]。 雖然至今生態旅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由於研究角度與側重點的不同, 各國專家學者對生態旅遊的定義存在一定差異),但對生態旅遊內涵的認識基本 可概括為三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基本對象是相對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 (包括文化 遺產),二是生態旅遊的過程是把生態保護、環境教育作為既定前提,三是生態旅 游的目標是實現經濟、 社會、 文化和環境高度協調,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 發展.其 主 要 特 點 為 : 一 是 環 境 保 護 與 經 濟 發 展 的 雙 重 特 性 。 二是體現了 人 與 自 然 的 和 諧 相 處 。三 是 生 態 旅 游 與 高 國 民 素 質 緊 密 相 連 , 體 現 的 是 社會文明與進步。 二、貴州生態旅遊資源概況 貴州位於中國西南部, 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是一個山川秀麗、 資源豐富、 氣候宜人、 民族眾多的內陸喀斯特山區省份。 貴州高原山地獨特的地質地理環境, 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和奇山異水,構成了風韻獨特的地域性喀斯特旅遊單 元。在全省17.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旅遊資十分的豐富,素有「公園省」之稱。 (一)、獨具特色的喀斯特生態旅遊資源 貴州是我國最大的喀斯特省, 喀斯特面積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73%。發育了 一套最典型、最顯著的喀斯特峰叢、峰林、瀑布、峽谷、洞穴及地下河等景觀, 構建了以「奇山、秀水、美石、異洞「為特色的喀斯特旅遊資源。全省現有8個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果樹、龍宮、織金洞、紅楓湖、 舞陽河、興義馬嶺河峽谷、 荔波樟江、 赤水),其中有7個都是美學意境迥異的喀斯特景區,貴州作為喀斯特旅 游資源大省是名副其實的。隨處可見奇峰、異石、山泉、飛瀑、湖泊池沼、溶洞 峽谷,無不展現著貴州高原具有喀斯特特點的奇特、古樸、神秘的魅力。 貴州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赤水桫欏、雷公山、梵凈山、習水中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威寧草海、荔波茂蘭和麻陽河等自然保護區),省級3個, 地市級22 個,縣級96個。現有自然保護區中,古生物遺跡類型有1個、地質地貌類型有1個、 內陸濕地類型有8個、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野生動物類型、野生植物類型有118 個。我省生物多樣性的特點:一是有生態系統多樣性、二是類型復雜,組合多樣、 三是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等特點。貴州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品種多、價值高。 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蕨類植物70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 珍稀瀕危植物4種,二級重點保護有29種,三級重點保護有41種。全省已記錄的脊 椎動物有921種,約佔全國種數的18.3%,其中鳥類有421種,魚類202種, 獸類有132 種,爬行類有103種,兩棲類有63種。 在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 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15種,屬二級重點保護的72種。 此外,還有貴州省特有或稀有 [6] 的物種類有19種 。根據有關文獻說明,貴州省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居於我國 第四位。 (二)、貴州優質的生態旅遊氣候資源 貴州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在15度左右,緯度較低 的原因,許多地區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夏,最冷的是1月份,平均氣溫在3—8度 之間, 而最熱的是7月份,平均氣溫在18—26度之間。貴州的地勢起伏較大,地形 也比較復雜,從而導致氣溫的垂直變化十分顯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氣候差異非常普遍。這些特點使貴州不僅具有「 天然大空調「的美譽,還是同一 季節觀賞氣候垂直地帶性差異的最好去處。 (三)、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文化生態旅遊資源 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民風質朴、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無處不洋溢著 濃濃的高原豪放之氣。 在這個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無窮的智慧,創造 了本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由於地理環境的和歷史條件的差異,以及不 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鄉土風俗。 民族節日豐富多彩,全省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400多個,集會地點1000多 個; 民族歌舞絢麗多姿;民族建築特色鮮明;文物精華匯粹,古跡遍及全省;民間工 藝美術精湛繁多,常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工藝美術產品有蠟染、刺綉、挑花、漆器、 陶器械、簫笛等。 三、貴州自然保護區的現狀 貴州的自然保護事業受到省市領導、環保部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有關專 家、 學者的高度重視。多年來對貴州建為自然保護區的各類地區進行了全面深入 的考察, 撰寫了一批有價值的專著和考察報告,有力地促進了貴州自然保護區的 建設。截至1996年底,貴州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共29個, 總面積289690(ha), 佔全省土地總面116%(表1)[7]。表 1 貴州省自然保護區名錄 序 號 1 自然保護 區名稱 青岩油杉 野鍾黑葉 猴 桐梓白箐 綏陽卧龍 道真大沙 河 道真仙女 洞 赤水桫欏 地點 面積 主要保護 (ha) 對象 80 青岩油杉 黑葉猴及 森林生態 系統 銀杉、 珙桐 類型 建 立 保護區 主管 時間 級別 部門 縣級 林業 貴陽市 六盤水 市 桐梓縣 野生 1984 植物 野生 動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植物 野生 動物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生境 野生 動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1987 1985 1986 1984 1984 1984 2 3 4 5 6 7 1698 2800 市級 縣級 縣級 縣級 縣級 國家級 環保 林業 環保 林業 環保 環保 8 梵凈山 9 麻陽河黑 葉猴 紅豆杉水 綏陽縣 5 青樹等, 岩溶地貌 銀杉及生 道真縣 4600 境 黑葉猴及 道真縣 6907 岩溶洞穴 桫欏群落、 赤水縣 13300 小黃花茶 等 森林生態 江口、 印 41990 系統、 黔金 江、 松桃 絲猴、 珙桐 沿河自 黑葉猴等 治 珍稀生動 4667 縣級 物及生境 南亞熱帶 溝谷季雨 林 南亞熱帶 溝谷季雨 林 大鯢及生 1986 國家級 林業 1986 省級 林業 10 渡邑 望謨縣 7200 1990 腈以級 林業 11 12 雙江 黔西大鯢 冊亨縣 黔西縣 5400 1000 1990 1986 縣級 縣級 林業 林業 境 13 草海 威寧自 治縣 12000 高原濕地 生態系統 黑頸鶴等 14 15 16 雷公山 劍河鵝掌 楸 都勻螺絲 殼 茂蘭 黔東南 自治州 劍河縣 都勻市 47300 50 4500 中亞熱帶 森林及禿 杉等 鵝掌楸 水源涵養 林 喀特森林 及珍稀 動植物 溝谷季雨 林 中亞熱帶 常綠落葉 闊葉混交 林 森林及野 生動植物 古樹 中亞熱帶 森林 水資源及 水源林 水資源及 水源林 森林生態 系統 17 荔波縣 21100 18 羅羊 羅甸縣 2975 動物 內陸 濕地 和水 域和 水域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植物 森林 生態 系統 水域 生態 系統 水資 源及 水源 統 森林 生態 1985 國家級 環保 1982 1988 1982 地級 縣級 縣級 林業 環保 林業 1988 國家級 林業 1990 縣級 林業 19 寬闊水 綏陽縣 2447 1982 縣級 林業 20 21 22 習水中亞 熱帶森林 余慶洞水 朱家山 貴陽阿哈 水庫 窯上水庫 水源 佛頂山 習水縣 余慶縣 甕安縣 48666 10 2507 1984 1988 1995 縣級 縣級 縣級 林業 環保 林業 23 貴陽市 19000 1992 市級 環保 24 六盤水 市 石阡縣 1700 1989 市級 水電 25 27300 1992 縣級 林業 系統 26 老林溝 水城縣 170 光葉珙桐、 野生 水青樹 植物 中亞熱帶 常綠闊葉 林 森林生態 系統 白冠長尾 雛 森林 生態 系統 森林 生態 系統 野生 動物 1992 縣級 林業 27 冷水河 金沙縣 2830 1992 縣級 林業 28 29 大開田 威寧妥打 麻江縣 威寧縣 760 4267 1992 1992 縣級 縣級 林業 林業 截止1996年底統計,全省29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89690ha,佔全省土地總面 積116%,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2個、地市級3個、縣級20個。就已建立的自然保 護區分析,其中既是保護區,又已辟出一定旅遊區向遊人開放的就有 5處,它們是 茂蘭喀斯特森林、威寧草海、金沙溝桫欏保護區、梵凈山和雷公山等。它們約占 我省已建保護區的17%。 此外,貴州省經國務院批準的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無論 是根據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規定 ,還是通常的理解,它們就是國家公 園,也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該受到特別保護。因此可以說,貴州的生態旅遊 已經起步,關鍵的問題是要制定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加強管理。 四、貴州生態旅遊發展面臨的問題 貴州已經提出構建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大省的口號,而且正按照 「完善西線、 開發東線、規劃南線、突破北線」的思路,重點建設東部的苗、侗民族風情旅遊 線。 同時,完善西線的黃果樹、 龍宮精品旅遊線的軟硬體設施;南線則重點培育茂 蘭喀斯特原始森林探秘游及水族、瑤族風情點;北線開辟遵義名城名酒及赤水桫 欏生態游等項目;此外,東北線的梵凈山及西北線的草海也屬開發之列。 盡管如此, 貴州生態旅遊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環境差。交通滯後是制約貴州旅遊業發展的「瓶 頸」 。 這也造成一些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量大,旅遊投入大於發達地區,門檻人口 數量高,同時由於不具備必要的環境保護設施,環境容量相對較小,旅遊開發對環 境產生較大的破壞。 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機制。政府部門、旅遊業者、遊客和旅遊地所在社區 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無法確保部分旅遊收入用於環境保護 ,無法保障社區群眾 的合法權益,更不能保障遊客能夠獲得充分的環境教育。 三是缺乏規劃,盲目建設問題突出。旅遊景區、景點遍布全省,各地要求搶 抓機遇盡快開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顧條件 ,不管規劃,一哄而起, 投放大量 資金開發得不到市場認可的項目,既造成浪費,又破壞生態環境。 四是旅遊業者急功近利,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部分旅遊管理者和經營者對 生態旅遊的認識存在明顯的誤解,將發展生態旅遊簡單地看作是對自然環境資 源的開發利用,忽視資源開發中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五是對外宣傳力度不夠 ,旅遊服務體系不完善,全民素質相對較低等一些 問題。 六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布局差。 因此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協調、 規劃、 布局不好,不但無法挖掘民族文化的旅遊潛力,構建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大 省,也不利於促進文化交流,更不利於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直接影響旅遊業的 可持續發展。 五、發展貴州生態旅遊的措施一是改善生態旅遊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質量 . 貴州生態旅遊區大多位 於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居住區,保護區的交通、通訊、居住等基礎設施十 分落後,嚴重影響了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因此,應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 金,增大投入,加強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在保護區緩沖地帶 的外圍(即保護性經營區),利用「生態技術」,修建「生態飯店」、「生態旅 館」[8],滿足保護區生態旅遊過程中遊客的吃、住、行、游、娛等多方面的需 求。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生態旅遊服務中心和生態環境監測站,為遊客提供高 層次的服務,提高生態旅遊檔次和效益,並推動保護區本身的科研、教育和建 設事業的發展。 二是開展生態旅遊規劃研究。以政府和旅遊主管部門為主導,開展生態 旅遊規劃研究。首先要求規劃者對各旅遊地的生態環境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並 對旅遊者的行為有良好的控制力。要組織旅遊、溶岩、生物、環保、規劃、 文化、美學、民族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規劃小組,以確保獲得科學的規劃效果。 其次,要充分了解貴州各旅遊地資源、環境的價值、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以資 源的生態特色為基點 ,進行資源與環境保護區劃研究 ,針對不同類型保護區 域, 確定相應的開發利用方式、強度與開發秩序[9]。最後,相關部門要加強引 導,科學分流和疏導遊人,避免生態旅遊區超負荷運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目 標。 三是建立旅遊投資的效益評估體系,進行替代產業的經濟、環境影響比 較。包括最低開發成本評估,不同開發模式下,旅遊與地方經濟關聯度評估。 評估其他產業的可替代性 ,以及不同產業之間優劣勢比較 , 確定旅遊業的產 業優勢度。 四是探索建立具有維持可持續發展功能的旅遊管理模式。確定相關組 織機構的職能、權力和義務;建立對旅遊企業和當地居民的約束機制、環境 補償機制與管理體系,替代目前旅遊區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管理模式。制 定包括旅遊資源開發、 景區規劃、 旅遊營銷、 旅遊區管理的相關法規和條例, 確保旅遊業的健康、高效運行。 五是加大生態旅遊宣傳力度,增強廣大群眾和旅遊從業人員的自然保護 意識通過加強貴州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使生態旅遊者和旅遊從業人員了解 貴州自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初步認識保護區內常見的物種和保護物種 , 愛 護游覽區內的花草樹木,不損害和污染環境。加強對各類環境管理條例的宜 傳教育,規范生態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環境倫理 學的學習,形成其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和責任。在景區添加形象生動 和科學有趣的導游標示 , 及時提醒旅遊者約束自己的行為 , 促進對生態環境 的保護。 六是探索建立具有維持可持續發展功能的旅遊管理模式。確定關組織 機構的職能、權力和義務;建立對旅遊企業和當地居民的約束機制、環境補 償機制與管理體系,替代目前旅遊區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 包括旅遊資源開發、景區規劃、旅遊營銷、旅遊區管理的相關法規和條例, 確保旅遊業的健康、高效運行。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江玲.民族地區旅遊資源法律保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5. [2]王健.旅遊法原理與實務[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69. [3] 轉引自李江玲 . 民族地區旅遊資源法律保障研究 [D]. 北京:中央民族大 學.2005. [4]盧雲亭、王建軍,生態旅遊學,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 [5]Ralf Buckley .A Framew or k for Ecotourism[J].A Framew or k for Ecotourism[J]1994. [6] Lee D N B, Snepenger D J. An Eco tour ism Assessment of To rtueror [ J] .Costa Rica.1992. [7]貴州省環境狀況公報. 貴州省環境保護局.1999. [8]朱守謙. 喀斯特森林生態研究( Ⅱ) 貴州科技出版社.1996. [9]牛亞菲. 可持續旅遊、生態旅遊及實施方案. 地理研究.1999. 致謝詞 論文是在我的導師盧紹香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她嚴 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 勵著我。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盧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 指導和不懈的支持,我才能完美的交上大學的最後一份答卷。在此謹向盧 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大學生活的每個可愛的同學們和 尊敬的老師們,正是由於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 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 學生:萬亞芬 2013 年 4 月 15 日
『伍』 結合貴州省情,為貴州省旅遊發展獻計獻策
對於貴州旅遊的發展來說,這就要內外一起努力了,怎麼說呢:
對內,各旅遊目的地要加強素質教育宣傳和基礎設施建設。可能你認為我說的有點虛,但事實確是如此,你到各旅遊景點看下,到處都是垃圾,怎麼看都不爽。
像茂蘭自然保護區,那邊的旅遊景點確實很好,但路都不好走,到裡麵食宿都很固難,在好又有幾個人會走呢。
在說對外吧,對外的宣傳得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了,這個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團體能幹得了的事。還有在宣傳的時候要把文化也融入進去,這才是重點,要不然別人也不知道你的獨特之處。
為什麼埃菲爾鐵塔那麼出名,不就是一個鐵架子嗎,哪裡沒有呢,大家想過這個問題嗎?
『陸』 貴州旅遊業發展趨勢.
貴州的景色自不必說,只是貴州相關部門似乎不懂炒作。織金洞、龍宮、梵凈山、馬嶺河等很多貴州境內的風光無限美好的地方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宣傳。估計以後會加大對自然風光的宣傳力度。
其次就是氣候,全球變暖的趨勢正在蔓延,貴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貴陽成為避暑之都、六盤水稱為涼都,大打氣候牌拉動旅遊已經正在走向軌道。旅遊輻射的如餐飲、住宿、消費等其他行業也會迅速發展起來。
『柒』 貴州省旅遊發展的論文2000千字
貴州省本身就是旅遊大省,因地理環境決定了貴州以山、水、石、林為主線的旅遊環境,而紅軍長征更是為貴州旅遊增添了不少旅遊聖地。
古鎮、紅色旅遊、自然融洞、瀑布景觀、民族文化等組成了貴州旅遊的特色,貴州旅遊發展這個做論文,這個課題就太廣了,建議會貴州的某一個旅遊點上去以小見大吧,多在網上查查資料!
『捌』 我認為貴州盲目的發旅遊業是不可取的。很多的國家資源都被浪費掉了。貴州應該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
然而,你所說的林木產業,這個也是國家的資源,而且養成期還長,不能過去利用。
反過來,旅遊業是第三產業,消耗的資源不多,而且旅遊業成規模之後可以促進當地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的,農業的產品也有了相對安定的供給鏈。
再說,帶動山區城鎮化的話,旅遊業因為需要賓館業,餐飲業等等的支持,可能會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由此也會對人口的聚集起到正面作用。有人口,就有城鎮化的基礎。
『玖』 貴州省關於發展旅遊事業的文件都有哪些
貴州旅遊網-政務公開-法規公文裡面詳細介紹了14年和15年針對貴州省旅遊行業發展的規劃文件,可以去那裡查看,^^希望可以幫到你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