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旅遊地理位置
❶ 2012高考地理旅遊地理怎麼答
旅遊地理全部知識點
高中地理選修③(旅遊地理)知識點 歸納與總結
一、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也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4、列舉實例,比較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種類 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
規模 一般教大 一般較小
變化 一般比較緩慢 一般比較迅速
分布 野外較多 居民地較多
功能 生態旅遊、探險旅遊、體育旅遊、度假旅遊、健身旅遊 文化旅遊、宗教旅遊、休閑旅遊、購物旅遊、會議旅遊等
示例 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構景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 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
5、舉例說明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地域性、觀賞性與吸引性、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可創造性
二、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名稱與分布
遺產性質 遺產項目及所在省級行政區
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雲南
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八達嶺--北京
長城——山海關--河北
長城——嘉峪關--甘肅 明清故宮——北京--北京
明清故宮——沈陽---遼寧
莫高窟---甘肅 平遙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 頤和園--北京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 天壇---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廟--山東 大足石刻--重慶
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達拉宮歷史區---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
麗江古城----雲南 龍門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寢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寢陵—明顯陵--湖北
明清皇家寢陵——清東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寢陵—盛京三陵--遼寧 雲岡石窟---山西
廬山國家公園--江西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遼寧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山東 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
黃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地理位置與交通
3.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5.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遊景觀欣賞
(一)旅遊景觀欣賞的方法
1.選擇觀賞位置
①距離
常見景觀欣賞位置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高大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雲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岩、安微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 置身其中近觀
桂林的蘆笛岩溶洞
一線天
瀑 布 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尚比亞、辛巴威兩國間,贊比西河上)、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 適當距離仰觀
②角度
③動態: 對於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可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
常見景觀欣賞角度、動態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地 位置較高的亭台樓閣(岳陽樓一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一南昌,大觀樓一昆明)之上俯覽遠望
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灕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雲霧多,景色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既可觀雲海,又可觀日出日落)
特定時間出的自然景觀 錢溏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青海湖候鳥——五月;大理蝴蝶會——三月;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淞——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①做好景觀觀賞前的准備工作
②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節奏,將觀賞與思考結合起來。
③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 做法與效果 舉例
主
配 主景 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 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餘為配景
配景 為主景起烘雲托月的作用
層
次 障景法 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 利用牆、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遊者的想像 蘇州園林
框景 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 蘇州園林
借景 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 西湖借「三面雲山一面城」;頤和園借四山寶塔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體驗景觀的意境
①我國自然風景區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A.寺、廟、亭、閣、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起到與自然協調,並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廟與塔
寺廟與塔
寺廟 塔
地理位置 位於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區,小山崗的脊線上或山麓湖邊
人文含義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與佛教中宣揚的超脫於紅塵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緩的曲線,從而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例 五台山寺廟 大理三塔
B.詩詞楹聯、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而和諧地聯系起來。
②其他人文景觀的建設上表現出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要求再現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國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的對比
北方皇家園林 南方私家園林
建築特色 規模宏大。建築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 規模較小。建築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
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顯示出皇權的尊榮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雲的氣候特點相輝映 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觀景——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
以情觀景的具體要求
①綜合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②發揮想像——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點分別是雄、奇、險、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過想像才能感知。
③移情與景,情景交融——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
④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二)旅遊區的景觀特點及成因--------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
1.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黃山四絕
現象 成因
奇松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於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卧、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 黃山松生存於高峰懸崖之上,那裡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
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雲海 「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 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溫泉 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 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2.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成因
形成條件
海域環境 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
鹽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
海水淺,陽光充足
地質環境 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A.海底世界
B.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4.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納河上西岱島和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漁村,後來逐漸擴大,到3世紀開始有了巴黎這個名字。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跡: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夜景、盧浮宮外景、巴黎聖母院外景
五、旅遊景區規劃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應具備交通便捷、景觀獨特、安全衛生、服務周到、環境優良、配套設置完善,能夠滿足多種消費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遊規劃的基本內容
①旅遊開發條件的評價②旅遊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
③旅遊空間布局與旅遊產品規劃④旅遊服務設施規劃⑤旅遊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
3.旅遊規劃的基本要求
①規劃觀念新穎 ②調查分析細致 ③旅遊定位準確
④空間布局合理 ⑤內容體系完整 ⑥規劃科學可行
4.規劃中一般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旅遊資源的科學分析與評估,未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2)旅遊開發沒有形成特色。旅遊區形象不明,遊客市場及產品定位不準
(3)旅遊區空間布局不合理,中心區過多的接待設施不利於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
(4)景區開發建設中,城市化的特徵過於明顯,人工建設痕跡太多,對背景環境破壞嚴重。
(5)旅遊建設項目缺乏科學的論證,人造景觀重復建設、內容雷同,在當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遊活動設計
1.收集旅遊地的信息
(1)收集旅遊地信息的渠道
各種新聞媒介、旅行社、導游手冊、親朋好友、有經驗的旅遊者等。
(2)應該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特色、旅遊地的時空可達性、旅遊服務設施和條件(如旅遊交通方式及工具、旅遊住宿條件、旅遊餐飲的種類和標准、導游服務、旅行費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費用等。
2.確定旅遊目的地,選擇旅遊線路
①符合自身特點 ②選擇最佳路徑
③景觀豐富多樣 ④注意勞逸結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遊安全
1.旅遊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災與爆炸、自然災害、戰爭、社會動盪、恐怖活動、旅遊者冒險造成的以外傷害、旅途迷路、其他突發性以外事故
2.旅遊活動中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加強預防與管理
做好自我防範
八、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作用
1.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4)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地區差異
2.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
(3)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
3.旅遊業促進社會進步
(1)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3)促進社區建設,改善生活環境
(4)推動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九、旅遊與環境
1.旅遊對環境的促進作用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2)提高環境質量(3)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旅遊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
(1)污染自然環境(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雜訊\視覺) (2)破壞生態系統
(3)損毀文物古跡 (4)擾亂社會秩序
3.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1)健全環保法規,強化環境管理 (2)加強全民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3)搞好環境評價,制定環保規劃 (4)加強生態建設,防治環境污染
(5)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環保效果
❷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及各區的主要特徵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不同學者有著不同規劃一下為具體舉例介紹:
1、華北—華夏文化—古都古跡名勝旅遊區
華北區位於我國黃河中下游,居於我國北部中樞地區,范圍包括北京、天津兩直轄市和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華北是我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以北京和西安等古都為代表,是我國人文旅遊資源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分布最集中,質量最高的旅遊區;
歷史文化遺跡與名山海景渾然一體,也是我國以人文景觀為主並具備多種旅遊資源的旅遊大區,該去平原廣闊,交通發達,城市眾多,首都所在,區位優勢突出,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是全國最具實力的旅遊區。
華北旅遊區地貌類型比較全,主要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冀北山地、山東半島組成。華北區基本上都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冬季漫長而乾燥、寒冷。大部分江河封凍;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季, 陝西南部漢中盆地和河南南部屬亞熱帶;春季乾旱多風沙,秋季則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華北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一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 她孕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 也使得處於黃河之濱的華北地區成為我國古代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2、華中—荊楚文化—湖山峽谷旅遊區
華中區位於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是全國唯一既不靠海又無陸地國境線的旅遊區。區內河湖勝景眾多,名山峽谷特色鮮明,文化古跡豐富多彩,自然保護區原始獨特,大型水利工程舉世聞名,是我國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地區,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
本區內山地分布較廣多為區內河流的分水嶺,形成較多大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單元有鄂西山地、兩湖平原、鄂北山地等。本區地處中國中南部,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且各時氣候特徵明顯。冬季較溫暖且少雨,夏季全區炎熱而降水集中,春季溫暖且氣候多變,秋季天高氣爽。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3、華東—吳越文化—江南山水園林旅遊區
華東區地處中國的中東部,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二省一市,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面積公約3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人多地少,城鎮密集,文化、技術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區。全區旅遊資源豐富,基礎條件優越,組合優勢顯著,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本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丘陵與平原相間分布,有著名的長江三角洲平原。雖地勢平坦但微地貌起伏,零星散布著島狀殘丘。本區屬於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溫夏熱、降水沛均勻。冬夏季風明顯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在猛烈寒潮的侵襲下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
華東區為古吳越兩國爭雄之地。吳文化、越文化都起源於長三角地區,隨著歷史的演變,吳越文化所蘊涵的內容和精粹,不斷豐富和促進長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自三國吳大帝孫權定都建業,南北朝長期劃江而治,沿江的建業、京口等市鎮曾盛極一時。隋時修築的京杭大運河極大地刺激了長江下游的發展,促進了揚州、常州等城市的極大發展。自唐至清,揚州在江南乃至全國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4、華南—嶺南文化—亞熱帶、熱帶山水景觀旅遊區
華南旅遊區位於中國東南部,包括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本區面臨東海、南海,海岸線曲折漫長,方便的海上交通為發展外向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本區成為中國經濟率先崛起的地方。
本區地貌主要包括右江谷地、西江谷地、珠江三角洲、粵東沿海以及閩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區內地表侵蝕切割強烈,丘陵廣布。在長期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丘陵台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另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廣東北部和福建武夷山地區。
華南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以亞熱帶熱帶氣候為主,多海岸海島,四季溫暖高溫,一派南國風光。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其有三大主要來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珠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由於本區開發較晚,之前常為流放之所,因此本區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嶺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從而讓外來文化給嶺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5、東北—關東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觀旅遊區
東北區位於我國東北部,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旅遊區。范圍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地處山海關以東的去取故稱「關東」。
廣闊的森林,夏糧冬雪的氣候,以及濱海風光、山川湖泊、火山奇景、特有動物、極光與極晝夜現象等,構成了以北國風光為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清代前期滿族文化遺存為代表的歷史文物及以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風情,則構成了本區別具風採的人文旅遊資源。
本區是東亞夏季季風影響的北部邊緣地帶,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冬季漫長嚴寒,北部冬季長達7~8個月,南部長達5~6個月,大地封凍積雪不化,呈現一派北國風光。
遼闊的東北大地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成半環狀的三個帶最外的一環是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構成的河穀穀底, 其內緊接著高度不大的山地,西以大興安嶺為主幹, 東與伊勒呼里山、小興安嶺山地想姐,東有張廣才嶺、長白山地等。山河水環抱著松嫩平原和低濕的三江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關東文化是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外國文化三元文化基因的融合,其內涵豐富並不斷發展和傳承。 土著文化發展歷史最長,區域特色最濃的也是土著文化,其文化精神實質是粗獷、豪放和剛健的文化心態;
中原文化是隨著土著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大量流入而形成的,並成為本區文化的主體;外國文化是因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外國移民的流入而形成的,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城市建設、宗教、經濟、生活等方面卻也有著廣泛的影響。
6、西南—民族風情—奇山秀水、高山峽谷旅遊區
西南區位於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側,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岩溶景觀發育典型,分布廣泛;熱帶亞熱帶高山高原及峽谷風光獨特,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多彩,特色突出,是我國旅遊業發展較重要的一個區域。
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該區憑借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旅遊業必將進一步騰飛。本區包括廣西盆地、貴州高原、雲南高原、橫斷山脈大部等,其中貴州高原大部、雲南東部在地質史上都是海洋環境,碳酸鹽類沉積發育,石灰岩分布廣泛,本區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本區大部分位於亞熱帶,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雲南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四川西部為高原氣候區。雲貴高原上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宜人。
西南地區因為位於我國西南邊陲,交通閉塞,外來勢力的影響較小,加之我國政府積極推行少數民族政策,注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使該區域少數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發展,成為我國民族多樣性最為點香的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7、西北—絲路文化—乾旱荒漠、綠洲旅遊區
西北區位於我國西北部,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該區位於歐亞大陸中部,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屬內陸型旅遊區,是我國與中亞等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
本區地貌的特點是高山夾大型盆地,盆地內戈壁流沙千里。如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夾准噶爾盆地;天山與昆侖山、阿爾金山環抱著塔里木盆地。本區主要為荒漠環境,沙漠和戈壁分布面積甚廣,特殊的環境早就了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
本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差較大,日差較大尤為顯著,所以荒漠內部的夏季有「早著棉、 午穿紗, 懷抱火爐吃西瓜」一說。區內的吐魯番盆地因地理環境特殊,氣候炎熱異常,素有「火洲」之稱。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西北地區的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歐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東西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路,並以溝通當時國際貿易最為突出。
8、內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風光旅遊區
內蒙區范圍為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從東到西直線距離2400多里,南北跨距1700 多公里。 地處中國北部邊疆,北鄰蒙古、俄羅斯。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區面積約118.3萬平方公里。
本區地貌以高原為主,內蒙古高原坦盪開闊,微波起伏,在低緩丘陵陵間,分布有寬淺的碟形窪地。高原南部有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中段就是著名的大青山。大青山北坡平緩,南坡陡峭,是典型的斷層崖,由斷層陷落經黃河沖積而成為著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渠道交錯,綠樹成蔭,阡陌縱橫,美麗富饒,素有「塞外江南」美稱。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冬春季多風大,夏季溫暖而短暫。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10 多個民族組成,具有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文化。古老的蒙古族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比如過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方便拆卸的蒙古包等等。蒙古族在吃的方面也與漢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愛吃炒米、奶茶、手扒肉。
9、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遊區
青藏區位於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兩省區。高原上獨特的冰雪世界、高寒草原、湖泊熱泉,以及高原、高山峽谷與原始森林等構成了本區奇異誘人的自然旅遊資源,而具有原始色彩的藏族風情、宗教文化與禮制建築又構成本區神秘誘人的人文旅遊資源。
本區在登高探險、科學考察、民族風情旅遊開發上獨具優勢,是一個極富魅力、發展前景廣闊的待開發和正在開發中的旅遊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與南極、北極並稱為「地球三極」。
這里不僅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片山的海洋。在這塊高海拔的地方,雪嶺橫空,大河奔涌,藍湖靜謐,令人心醉神迷。
青藏高原最鮮明的氣候特點為「高寒乾旱」 。由於地勢較高,使得其氣溫比同緯度偏低,高原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日溫差大;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乾季風大,陽關充足、太陽輻射強。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青藏地區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政府溫度的交替變化。
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島、海灣現代風貌旅遊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其中香港和澳門分別位於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側,而台灣則與福建省隔海相望。香港的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約佔3/4,中間的大霧山脈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區的最高峰,平原只佔1/4,耕地及池塘佔9.2%,荒山瘦瘠地佔 74.8%。
澳門半島原為小丘陵地帶,平地多為填海而成,占現島面積的一半以上。台灣多山佔全島面積2/3,山脈集中分布在中東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阿里山等諸列平行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國東部地區最高峰。香港、澳門同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微冷乾燥,春秋短兩季不明顯。
台灣中部被北回歸線橫穿,全島屬於亞熱帶—熱帶海洋性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多風。香港、澳門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其文化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為主, 兼容英國、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榮文化——中西文化。
香港、澳門現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跡,建築物大都具有「以中為主,英葡結合」的特色。台灣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除島上的當地居民外,大部分居民皆來自中國大陸,尤以福建為多。
❸ 麗江在中國旅遊地理中的地位和意義
相對「大香格里拉」旅遊圈來說,麗江有如下幾個優勢:1、有「世界文回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答界記憶名錄東巴文化、「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的核心區老君山這三大世界級品牌;2、有以麗江古城為核心的、融合整合了古典漢文化、中原建築、音樂文化以及納西、納人(摩梭)、藏、白諸民族本土文化於一體的多元文化和諧匯聚之地,與相對來說文化比較單一的該區域其他地區相比,自有其突出優勢;3、從海拔、氣候等諸多方面看,麗江具有可以讓遊客較長時間休閑和度假的良好條件;4、麗江的現代化建設水平較高,適宜當代休閑旅遊的各種現代交通、生活、游樂等設施比較齊備,可以扮演如下角色:既是進入大香格里拉的門戶、又是從大香格里拉長途旅途勞頓後的休整休憩之地,即大香格里拉區域的後花園。
一個著名的旅遊地,要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和個性,遊客不僅能在其中有怡情悅性的旅行享受,而且還可以學到各種自然和人文知識。麗江是有三個世界遺產地桂冠的世界名城,真正有條件成為世界一流的旅遊名勝地。
❹ 高中地理旅遊地理
你可以帶他去福州三坊七巷、鼓山、鼓嶺風景區、平潭島、福州雲頂等這些地方讓他感受一下福州的人文和風景
❺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5)文化與旅遊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❻ 旅遊地理…………北京故宮吸引成千上萬旅遊者的原因是A具有非凡的歷史文化價值,便利的交通和一定的環
A,北京曾多次作為中國的首都,擁有非常深遠的文化底蘊,由於北京作為首都相對其他城市而言,受到的破壞也是最少的,所以遺留下來的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也非常多。這些歷史遺跡為北京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❼ 【旅遊地理】文化旅遊是以文化資源為體驗對象的旅遊活動。近年來,隨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及與旅遊名城西
(1)類型多;數量多;地域組合好;游覽價值高(任答三點) (2)紅色革命文化文化旅回遊資源豐富;交通答快捷;受旅遊名城西安的輻射作用強 (3)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物古跡損毀 ❽ 分析一個地方從地理 歷史 文化 旅遊還有哪些方面 方誌,就是對一個地方的記載、記述。一個地方、地區的記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經濟地理屬於人文地理,但亦可單列)。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誌應是一個地區的綜合性資料書,它要求對該地區的全部已有事業、客觀條件、社會狀況等作如實記載,也就是實錄歷史,還原歷史。簡而言之,地方誌書者,地方之全史也。它雖有史學之性,但不是國史、正史,也不屬史學范疇,但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統;由於它記載面十分廣博,故推而論之,地方誌書有網路全書的性質,亦可稱地方的網路全書,是人們了解國情文化的重要文獻之一。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