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夜郎文化旅遊
① 貴州傳統文化具有怎樣的特點
作為西部一個多民族省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主要由夜郎文化與移民文化兩部分構成的傳統文化。夜郎文化是貴州最古老、也最有影響的本土文化,具有如下特點:其一是雙重邊緣性。古夜郎國地處大西南一隅,其所產生的夜郎文化相對於中原文化來說,其地理位置及文化環境都是邊緣的邊緣,即雙重邊緣。歷史上中央政治權力常鞭長莫及,控制較小,使夜郎人有其後裔創造的文化有了保存下來並得到發展的可能,因之具有相對自由的色彩及自在的原始形態。其二是二重性。夜郎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長、發育起來的文化,因為生存環境及其生活條件的艱難,養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勞、誠朴熱情的性格特點。又因為地處僻遠,環境閉塞,致使夜郎人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面情形,另一方面,作為弱勢文化群體,對外來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這就造成了夜郎文化既開放又封閉的二重性。因為開放,夜郎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歷來能與移民及各種外來文化共處。因為封閉,則容易產生盲目的自大情緒,而在面對強勢文化時,也容易轉化為自卑。因自卑而深拒固閉,使夜郎文化不易發展,甚至最終導致國滅。夜郎文化的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正與此種封閉性有關。其三是神秘性。夜郎文化因為夜郎國滅,不少顯性文化現象中斷,或者流失,因此尋找、發現並詮釋夜郎文化,成為當今眾多學者與一般人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紅岩碑、岩畫、懸棺葬、套頭葬、竹王傳說、竹王城,以及夜郎人崇信巫文化、有多神論信仰所形成的各種奇風異俗等等,都帶有神秘性。夜郎文化的神秘性十分引人入勝,頗能激起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成為最有賣點的旅遊文化資源。
移民文化是相對於貴州本土文化而言的外來文化。千百年過去,移民文化早已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生了根,與夜郎文化共存,因而成為另一形態的貴州傳統文化。自秦漢以後,貴州即迎來了四大族系的移民:漢族自北而南,氐羌族系自西向東,百越族系由南而北,苗瑤族系從東向西,先後進入貴州。後面的三大族系此後則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衍化,形成了仡佬、布依、侗、水、毛難、壯、彝、土家及苗、瑤等諸多少數民族。漢族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幾次大移民,更使移民文化得到充分發展。多次而大量移民的結果,使移民文化得以最終形成。移民的進入,增加了貴州人口,提供了開發貴州的大量人力資源。更重要的是,漢族移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引進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使貴州本土文化得以同中原文化接軌,在相互碰撞、滲透及融匯之中,實現其優勢互補,改善了文化發展的大環境,極大地激活並促進了貴州本土文化的發展。
② 為什麼瀘州是歷史文化名城,而畢節不是,畢節還有夜郎文化!
這個歷史來文化名城不是說你有歷史就源是的,還要看當地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情況如何。
之前還聽說過有一套標准,比如要有一定數量的建築遺跡、有至少一兩條的歷史街道,人文文化明顯等等,夜郎文化還停留在傳說與現代考古階段而已。
③ 夜郎文化的創造者
起源牂牁文化
《管子·小匡》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庚、雕題、黑齒、荊夷之國。」「注曰皆南夷國號。」說明春秋時期已有牂牁,且它是南方一個較大的古國,其名號才能與吳、越等春秋大國並立。春秋之後,牂牁國衰,其國中夜郎部落興起,至郡國並存之時,仍是以牂牁而不以夜郎作為郡名。對此,著名的清代布依族史學家莫與儔在《南齊以上地理考》中有詳實考證:「(牂牁)其國當自巴以西南並夜郎及以南之地,幾與南越接,故《史記》、《漢書》並雲:『道西北牂牁江,江廣數里。』此言接南越之處。又雲:「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此言當後夜郎境中如此廣遠,皆得牂牁之名,其國之大可知。後雖此國漸微,他小國各雄長,而故名尚存。故置郡時,以最大之夜郎而不以名郡,亦以牂牁又古最大之國耳。」《貞定遺集·牂牁考》又曰:「春秋以後,此國遂微,而西嘔、夜郎、滇爭相雄長,故《史記》、《漢書》言西南諸君長以什數,皆不及牂牁,蓋降為夜郎旁小邑中,惟江水於舊國名,獨無改稱耳。逮約軒夜郎,又誅且蘭,平南夷以立郡,而不取最大之夜郎為名,豈不以牂牁為最古且大之國欽。
《異物志》又曰:「(牂牁國)處牂牁江上,因以江名國。」「俗人謂之越王牂牁。」
江即今珠江上游的紅水河、南北盤江,地跨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洲、安順地區和六盤水市。說明當時因是越人分布地,統治者稱「越王」,所以冠之以「越王牂牁」。這就是夜郎國前身的社會文化背景。
竹圖騰崇拜發源
《華陽國志·南中志》曰:「有竹王者興於遯水,有一女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問,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於野,成竹林,今竹王三郎神是也。」這條史料是夜郎國竹圖騰崇拜的記載。它至少說明幾個問題:第一,「遯水」即牂牁江,亦即今之南北盤江。第二,其母「浣子水濱」,應是習慣居住在江邊水旁而不是其它地區的部落成員,這個部落信仰竹圖騰。第三,「大竹」中「聞有兒聲」。說明這一部落崇拜的是江邊生長茂盛的大楠竹(即當地布依族習慣稱之為「龍竹」者),而不是其它竹類。這種江邊生長的大楠竹,必須具備充足的水分和溫熱氣候的生態需要,在其它高山寒冷處是不能成活的。第四,在這個部落中的大型宗教儀式中應有大楠竹而不是其它作為神聖的崇拜之物。同時,這個部落及其後裔應繼承對「大竹」崇拜的相應宗教禮儀。這是我們探尋貴州民族中的夜郎文化應當注意的很需要之點。(伍文義)
④ 夜郎文化的夜郎地域
關於夜郎的地域,說法眾多,大致可分為數郡說和一郡說兩大類,數郡回說主要依據《答後漢書》追記戰國時期夜郎的范圍:「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即貴州全部地區和雲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重慶部分地區;一郡說由為漢郡作為線索,范圍稍小。
古夜郎強盛時期,其疆城達到昆明以東、四川自貢、西昌、廣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根據有關專家考證和分析,古夜郎國是以仡佬族為主,融合了布依族、苗族、羌族等多民族的國家。夜郎文化具有歷史性、民族性、未知性等特點。正是因為這些特點,給我們今天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⑤ 「夜郎文化」到底是種什麼文化
夜郎國遺址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其文化最大特點是多元化的。據《漢書》、《版華陽國志》權、《水經注》記載,夜郎的主體先民是濮人、僚人,後發展為仡佬人。「仡佬」一詞自南宋首次出現後一直沿用至今。夜郎文化是指夜郎政治、經濟范圍內所有民族文化的組合,也是指受夜郎文化勢力影響的周邊地區文化的組合,包括古夜郎文化,也涵蓋了夜郎風影響的當代民族文化。古夜郎強盛時期,其疆城達到昆明以東、四川自貢、西昌、廣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
⑥ 貴州有那些歷史文化
1、貴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總以為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自從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試掘了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萬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2、關於夜郎文化。貴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講貴州歷史,實在應該講講夜郎。夜郎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在祖國西南地區的以夜郎為名的地方政權。古代夜郎,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概念。
(6)貴州夜郎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夜郎國的發現
中國西南地區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漢時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雲南昭通和貴州赫章、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一帶。1976~1978年,在赫章、威寧發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無墳丘。有的有簡陋木棺;有的以銅鼓或鼓式釜為葬具,內放人頭骨和牙齒,或將多具骨架零亂埋在叢葬坑中。
一般只隨葬少量陶器、青銅器、鐵器、珠飾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長條形銅鋤、寬刃無胡戈、鼓形釜、寬邊手鐲、長發釵、牛頭形帶鉤等,又有與中原內地相同的銅鏡、印章、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鐵兵器和漆器。 要說夜郎文化,必須了解夜郎國的歷史。
約戰國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國。近幾年,區文化部門通過多次深入貴、川等地實地考察,組織有關人員研討,成立夜郎文化研究會等形式,初步對夜郎文化進行探討與挖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夜郎風情表演團,主要適應景區景點及賓館等涉外場所的演出。
兩千多年來,古夜郎的歷史面貌,始終是一個未曾解開的「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一個神話的國度。
「夜郎自大」貽笑百代,引起世人對夜郎產生濃厚的興趣,它正在成為人們來「夜郎故地」觀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會科學界研討的大熱點。
不管怎樣,夜郎國在秦漢時期的西南夷數十個社會實體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實記載,貴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屬夜郎的轄地,也是不爭的史實。
⑦ 古夜郎的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的內涵 ——由於夜郎國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內涵就是竹文化。版其中包含了語言文權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諸多內容。
新晃是開發夜郎文化最理想的地方 ——夜郎國王是竹王,在歷史上留下來的有關祭祀竹王的一首唯一的古詩:「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銅鼓蠻歌爭上日,竹林深處拜三郎」,恰好又是寫新晃竹公溪的「竹王祭」。
新晃在唐代為夜郎縣,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新晃侗族的儺戲「冬冬推」,是原始戲劇的活化石,曾引起日本學者的關注,多次前來考察。新晃的稻作民俗也很有特色,如「小孩過生日滾爛泥田」的風俗,現在已作為國際學術界的典型民俗,選入了各種民俗學典籍。新晃民族織錦、臘染,在世界上負有盛名。
夜郎的地域遼闊,但中原王朝統治夜郎的政治中心,是不可能設在夜郎腹地,去冒腹背受敵的危險的,它只能設在立足夜郎,背靠中原,「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夜郎邊沿之地。而新晃正處於夜郎與中原搭界的重鎮,是中原通向夜郎腹地的鑰匙之地,是夜郎的東大門與中原的西大門,豐富多彩的夜郎文化與外來的中原文化在這里水乳交融,新晃是開發夜郎文化的最理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