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村旅遊發展經驗
『壹』 台灣,日本,歐洲的鄉村旅遊發展形式有哪些,與大陸有哪些不同
鄉村旅遊是指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及傳統民族習俗為資源內載體,融觀容賞、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活動。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的鄉村旅遊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相對成熟的較為完整的過程,目前已具有相當規模,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對我國大陸地區鄉村游具有借鑒意義。
『貳』 為何說鄉村旅遊發展的品質需要進行提升
據報道,2016年初國家旅遊局提出了「全域旅遊」發展理念,作為一次理念革新和戰略重塑,全域旅遊理念極大地改變了社會對旅遊業價值的重新認識和定位,但是沒有鄉村旅遊的支撐,全域旅遊是殘缺的,所以鄉村旅遊發展的品質需要進行提升。
在推動鄉村旅遊品質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制定鄉村旅遊規劃建設和經營服務標准,實現鄉村旅遊的標准化管理,培育鄉村旅遊帶頭人,倡導鄉民共建共享,鼓勵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或讓在城市工作的年輕人能夠積極參與到鄉村旅遊的規劃建設中來,改變鄉村旅遊仍然由老弱病殘經營的現狀。
中國是農業大國,希望豐富的農村資源可以被開發出來!
『叄』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歷程
(一)國外發展歷程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
(二)國內發展歷程
1.初創階段(自發階段)1980年代中後期-1994年
農家樂興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誕生標志著「農家樂」旅遊模式拉開了鄉村旅遊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國農民旅遊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鄉村旅遊協會」
1994年,「1+2」休假制度頒布並實施。
2.全面發展階段1995-2001年
鄉村假日經濟
1995年5月1日起實行雙休日,1999年又將春節、「五一」、「十一」調整為7天長假。
2000年,國務院46號文明確了「黃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旅遊主題與 「中國:56個民族的家」宣傳口號帶遊客深入少數民族風情區;
1998年「中國華夏城鄉游」旅遊主題與 「現代城鄉,多彩生活」宣傳口號吸引大批旅遊者湧入鄉村。
3.縱深發展階段2002-2006
助力「三農」問題解決
2002年,我國頒布了《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標志著我國鄉村旅遊開始走向規范化、高質化
2006年,明確提出「中國鄉村旅遊年」,將鄉村旅遊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時尚」全面推動鄉村旅遊提升發展。
2006年8月,國家旅遊局發布了《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鄉村旅遊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
2005年國家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06年我國健全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
提升轉型與
4.可持續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
產品轉型,產業升級
2007年國家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08年健全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克服了鄉村旅遊發展受土地制度制約。
2007年,「中國和諧城鄉游」和「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提出帶動了農村風貌大變樣。
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農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2008年,三次長假調整為「兩長五短」模式及帶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使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多樣化。
2009年,《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鄉村旅遊富民工程。
『肆』 民宿帶動鄉村旅遊發展,看台灣是怎樣做到的
六步走,盤活鄉村旅遊:
提煉——主題文化元素
文化民宿主要依託村落特有的文化基底,進而展現村落個性化的產品和形態,避免千篇一律的旅遊體驗。因此,村落中主題文化元素的提煉顯得尤為重要,這往往是產品構建的第一步。主題文化元素除了是民宿產品開發的重要基礎外,還是村落公共景觀打造、體驗活動開發、建築風貌控制以及村落氛圍營造的重要依託因素,村落所有的開發與活化利用都必須充分圍繞村落特有的主題文化,進而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的度假村落。
2.活化——村落特色文化
文化活化是實現和傳承村落特色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段。文化民宿村落可以通過對村落特色文化的藝術化、創意化、體驗化等方式進行文化活化。
藝術化,村落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藝術品,文化民宿村落可在充分依託村落特色文化基礎上,開發藝術主題民宿、村落文化藝術展覽、文化藝術工作室等項目,從而實現原本古樸傳統的村落特色文化與時尚藝術文化的碰撞;
創意化,傳統的古村落不僅要保護開發特色文化,更需要對傳統的文化進行創意化的開發。如可通過創意建築、創意景觀、創意節慶等的打造,以及會館、創意主題展館、創意娛樂項目等的開發進行文化創意活化。
體驗化,文化的活化方式不僅有單純的靜態展示展覽,更重要的是動態的、能夠參與體驗的活化開發,文化能夠讓遊客體驗才會形成價值。因此,文化民宿型村落可以深度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活動、特色文化體驗館等項目。
3.開發——個性成就精品
民宿要做成精品,一個強大的推動力量來自於民宿主人。後鄉村游時代,按部就班的標准化旅遊已經不能滿足旅者的要求,當民宿成為業主自己理想化居住生活的載體,顯示出業主的個人特徵和審美,就能真正吸引志同道合的旅者。因此,業主自身的愛好、審美等均會在民宿的設計開發中得以展現,進而呈現出參差多態,極具個性化的民宿產品,這就是有故事的鄉村民宿群落。而民宿的業主可以是具有很強藝術感和設計感的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可以是文化創意工作者,可以是本地原住居民,也可以是嚮往鄉村生活、重返鄉村的普通大眾。
4.植入——多元創意業態
為了增強村落的可游性和體驗性,選取村落中的歷史文化遺存並充分利用村落特色的民俗文化,植入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業態,打造如文化集市、博物館、民俗餐廳等精緻的鄉村文化休閑產品體系和文化游賞體系,作為文化民宿的配套產品,增強遊客的體驗性。
5.保留——原真生活形態
村落中原真的生產生活形態是文化民宿村落重要的無形資產,只有保證原住民的生產生活形態不被破壞,文化民宿村落旅遊才會有勃勃生機,否則只是缺少升級的空心度假村。原住民在文化民宿村落中可扮演多種角色。比如,繼續生活在民居內,保持原有的生產生活習慣,這將是遊客參觀體驗的重要內容。另外,村落的飲食、風俗、手工藝品等非物質遺產都是依託於原住民,而這些都充分反映了村落的原聲生產生活形態。因此,對於遊客來說,不僅古民居、歷史文化遺存是觀光對象,原住民本身的生產、生活習俗,也是一種觀光資源。村民對當地的風土特別熟悉,他們展示出來的生活習俗是最有魅力的。
6.營造——主題文化氛圍
圍繞主題文化元素,通過村落的公共景觀設計、體驗活動開發、建築風貌控制等,營造村落濃厚的文化氛圍。景觀的設計與打造注重還原村落原真的原始景觀,充分在現有設施和景觀的基礎上進行打造,力求與環境和文化融為一體;體驗活動的開發最能活躍和展現村落文化氛圍,活動須充分依託村落獨特的文化基底,展現和詮釋村落特色文化,並提升遊客的體驗性;建築風貌是村落文化有形的載體,民宿和休閑產品的開發力求在村落原有的宅院基礎上進行,新建的建築需與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文化環境相協調統一。
『伍』 如何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來發展鄉村旅遊
一、發展鄉村旅遊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推動作用。
一是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產業鏈的延伸,帶動農副產品、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如鄉村旅遊特色鎮尤溪依託江南大峽谷景區的鄉村旅遊,帶動了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和生態農業,磨豆腐、做年糕、搗麻糍、釀米酒等傳統產業重新興起,蔬菜、水果、禽蛋、肉類這些農副產品實現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湧泉柑橘、羊岩茶葉、嶺景葡萄、括蒼大白桃等各類遊客嚮往的特色農業觀光園。
二是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遊使許多農民成為旅遊從業者,農民既可以通過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收,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遊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如尤溪鎮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來在江蘇打工,見老家發展旅遊業就回來在江南大峽谷景區擺了個小攤,專賣紅糖薑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凈賺好幾百元,相當於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報酬。一些在家無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農家樂幫忙做鍾點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旅遊帶來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對農民素質和鄉風民俗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文化、學技術成了一些農民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如小芝、括蒼等鎮的大批農民自辦了旅遊服務館店,還通過互聯網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實現網上預訂。
四是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尤溪下漲村,有了軍事探險漂流項目後,村裡除了建起大型停車場、公園等,還將村民的房前屋後都進行了綠化,以往垃圾亂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
五是有利於推進基層管理民主。鄉村旅遊具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它的發展為農村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一些農村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農村管理、決策更民主了;一些農村還成立了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如尤溪鎮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鎮級農家樂協會,協會定期舉辦經營戶經驗交流、培訓、考察等活動,實現了農家樂的自我管理、和諧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當前,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項目規劃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考慮旅遊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設等項目在規劃時欠考慮旅遊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較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村鎮,等項目實施完畢後想到旅遊又去重新建設,造成投資浪費。
二是村莊整治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護古村古建築。村莊整治按照建設部門的政策要求,農村建房必須「拆老屋、建新屋」,一戶只允許有一處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樓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為數不多。有些村莊因人口稀少或地處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鎮進行整體搬遷,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留農村韻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但在推進過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莊改造沒有很好體現本地文化特色,建築風格大同小異,「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過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此外,鄉村旅遊帶來的商業氣息使農村原有的「農韻」逐漸消失,如很多農家樂辦得像城市酒店,還專門聘請廚師掌勺,農家菜成了點綴。
三、以發展鄉村旅遊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旅遊具有「興一業,旺百業」的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有條件的村鎮要把發展鄉村旅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注意各規劃銜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認真調研分析本地旅遊資源,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域內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要避免無潛力可挖的地方人為造景和有潛力可挖的地方卻視而不見,要強調對一些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和修復。且市內各規劃在制定時要相互銜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鄉村之美,固然在於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田園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則也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尊重生態,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對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把一個市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一個鎮當作一個功能區塊來建設,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要善於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風土人情,給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展現獨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讓綿延的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此外,還可從產業發展、景觀改造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項目建設的整合。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發展鄉村旅遊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樣需要資金投入。兩者在資金投入時,尤其是基礎設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鎮在建設項目包裝上報時,要積極爭取上級立項支持。各級職能部門也要多為村鎮出謀劃策,幫助爭取資金支持。村鎮一級也要發揮主動性,多方籌措資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農民主體,注重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通過讓農民得實惠,從內心來激發農民共建美麗鄉村的主動性。同時,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產業等資源,串點聯線,推進鄉村旅遊常態化發展。如積極落實旅遊惠民工程,創新推出鄉村趕集游活動,把鄉村旅遊與農村集市日有機結合,鄉村趕集游擴大了旅遊惠民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各農家樂經營戶、土特產購買點、種養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販,均能從中得益,農民得到實惠了,他們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了。
『陸』 國外農家生態旅遊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根據旅遊產品生命周期,將西方發達國家的農家生態旅遊,也就是鄉村旅遊,劃分為三個階段。
(1)萌芽階段。迅猛的工業化大潮,在解放人類社會生產力、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產生了回歸田園、體味鄉村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消費需求。1865年,義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其宗旨就是讓城市中的居民到鄉村去體味農家的自然風情和文化習俗,讓市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別樣的休閑放鬆。工業文明席捲歐洲,也使得鄉村旅遊在歐洲逐漸受到城市人的青睞。至20世紀30年代,到鄉村旅遊已經成為了歐洲城市人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時,鄉村旅遊的發展還處於萌芽階段,具體表現在沒有明確的鄉村旅遊的概念以及命名,也沒有建立相應的村莊旅遊區域和組織方式,幾乎全部的旅遊活動都是由遊客自發組織進行的。旅遊者僅僅是利用鄉村中農家的種植地、養殖區和農舍進行採摘、釣魚、騎馬等放鬆活動,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和新鮮出爐的農副產品,借著村莊自然幽靜的環境暫時躲避喧囂、繁忙的都市生活。而對於很多的農村居民來說,也同樣沒有認識以此可以作為獲取利益的機會,並將其轉化為更大的經濟收益。很多的村民把城裡來的旅客當作是朋友的造訪,只是適當地收取客人的食宿費用。
(2)發展階段。20世紀中後期,鄉村旅遊在西方國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到後工業化社會,城鎮化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而與此相對的,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化。農業生產在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同時,林業、漁業、果木、特色養殖等為輔同步發展。現代農業已初具規模,農業景觀煥然一新。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組織各種鄉村旅遊的旅行社,同時農民也發現了鄉村旅遊帶來的豐厚收益,出現了專門負責接待來客的農戶。這標志著鄉村旅遊已區別於單純的農業和單純的旅遊業,成為一個新興的交叉性的產業。
觀光成為了這一時期鄉村旅遊產品的主要形式。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鄉村旅遊的內容也日趨豐富,不僅包括觀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及花、草、林、果、家畜、家禽等農村特有的產物,還新增了很多關於村莊傳統文化的展示和欣賞活動,例如鄉村聚落的欣賞、傳統老式建築的參觀以及鄉村特有服飾的展示等等。同時,購物、餐飲、游樂、住宿、參與地方節慶、體驗民俗成為主要的活動。這一時期,世界各地的鄉村因為各自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不同,開始分化出各種不同特色和側重點的鄉村旅遊,以吸引和滿足不同的遊客群體。
一方面鄉村旅遊內容逐漸豐富,品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兩地的文化差異越發明顯,農村對城市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農村干凈的水源、清新的空氣使得遊客開始不滿足於短期暫時性的遊玩,他們更願意把周末和假日安排在鄉村中度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懷抱,完整地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式生活。為了順應這一需求,在生態環境較好的村莊,農戶們利用自己閑置的房屋,將其改裝成具有鄉村氣息的旅店來接待過夜遊客。一時間,鄉村成為周末度假、老人休養的最佳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不滿足於旁觀式的欣賞遊玩,更要求積極加入到農村勞作的體驗生活中去。於是,鄉村旅遊增加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動項目,不僅滿足了遊客的需求,而且也拓寬了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在很多國家,遊客想要參與到農活中去,不但不會得到酬勞,反而要交納一大筆費用,這已經成為了旅遊價值的一種新取向。這一時期,很多的鄉村度假小屋以酒店旅館的經營方式運作,經營管理以家庭為單位,農村婦女成了管理者的中堅。
(3)成熟階段。無論是度假旅遊還是參與式的活動抑或是體驗鄉村傳統文化,都能讓遊客既獲取愉悅的心情,又能夠學到一些知識,所以鄉村旅遊在更大的范圍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而在成熟階段,鄉村旅遊的經營者和管理者為了尋求區域整體的良性發展,開始注重農村整體環境的營造,重視非物質文化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更加強調通過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當地社區居民生活改善,鄉村旅遊開始具有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的特點。
『柒』 圖為台灣中部山區某鄉村旅遊區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刊問題。 (1)分析該地發展鄉村旅遊的有利條件。(2
(1)亞熱帶山地農業旅遊資源類型多樣;位阿里山和日月潭兩大著名景區之間客源較穩定;交通方便,通達性好 (2)茶、果蔬等採摘;插花;垂釣;釀酒;動物飼喂等。 『捌』 什寨村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採取的主要措施 發現鄉村旅遊過程中才去的主要措施是什麼菜去了新農村建設這些登錯是嗎。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