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大敦煌國家文化旅遊經濟特區

大敦煌國家文化旅遊經濟特區

發布時間: 2020-12-19 09:37:38

『壹』 為什麼稱敦煌

因為: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貳』 敦煌是什麼意思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旅遊風景名勝區,位於祖國西北,敦煌城南5公里(坐標:北緯40°05』 東經94°40『 ),是絲綢之路上神奇瑰麗的甘肅旅遊景點。地處甘肅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過渡地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千佛洞,是敦煌境內的一個石窟,它位於鳴沙山的西端,莫高窟的西端,敦煌城的西端,也開鑿在黨河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因此,被稱之為西千佛洞。

(2)大敦煌國家文化旅遊經濟特區擴展閱讀

敦煌其他著名景點

1、玉門關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

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已對遊客開放有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和當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

2、敦煌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位於新疆、甘肅交界處,距玉門關西北80餘公里處,有一座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布局有序、造型奇特、是一座罕見的天然雕塑博物館。堪稱敦煌的又一奇觀,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無窮的天然傑作。

敦煌雅丹地貌,土質堅硬,呈淺紅色。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與青色的戈壁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進入雅丹,遇到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當地人們俗稱雅丹為「魔鬼城」。

『叄』 為什麼以敦煌為名敦煌是什麼意思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一、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裡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一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台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製、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沉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一次,路費佔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託,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一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一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一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一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闆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麼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一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採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共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里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託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藉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游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

『肆』 為什麼以敦煌命名它是什麼意思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一、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裡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一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台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製、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沉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一次,路費佔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託,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一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一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一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一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闆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麼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一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採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共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里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託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藉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游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

『伍』 想在甘肅投資,請大家評論一下,甘肅各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面貌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排名河西地區和河東地

蘭州是省會,撇開不說抄,就河西和河東而言,河西地區經濟實力比河東強,主要是因為甘肅工業主要集中在河西,河東是老區,經濟條件、基礎建設相對落後,而且主要是農業人口,城市相對欠發達。總體而言,除去蘭州,甘肅經濟發達的地區有金昌,嘉峪關,白銀,天水等。從城市潛力而言,第一是河西的金昌,這個市是國家級循環經濟特區,又是全國最大的鎳產地,與蘭州新區一樣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區域,同時,河西張掖、武威和內蒙古阿拉善緊臨金昌,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如果投資恰當,肯定很有潛力;第二是嘉峪關,作為另一個工業重鎮,有著發達的工業經濟基礎,城市建設干凈整潔,還有5A級景區,離敦煌景區也很近,旅遊資源豐富,人均消費能力強,比較有潛力,適合投資。第三是河東的天水,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5A級景區,自然條件好,同時,天水還是關中天水經濟帶的一部分,與西安、咸陽、楊凌連片發展,也很有投資潛力。希望能幫到你!

『陸』 請問敦煌是啥意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一、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裡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一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台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製、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沉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一次,路費佔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託,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一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一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一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一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闆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麼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一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採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共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里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託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藉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游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

『柒』 纖維腎鏡無創取石能腎裡面取石嗎

上`海`新`科`醫灬院`結`石`科021‒ 522‒ 860‒ 99
.
.
.
.
.
.
.
.
.
.
.
長線游爆長,青海、新疆和寧夏等短線游明顯增加,逐步占據市場主體,敦煌、肅北、大柴旦、花土溝和冷湖等周邊及短線傳統客源市場游持續升溫。
4.遊客需求日趨多樣。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遊客到旅遊目的地求新、求特、求玩、求奇、求吃的需求日趨增多,為**旅遊開發提出了新要求。針對這一變化,**縣進一步加快民族旅遊特色產業融合步伐,推進旅遊與民族、文化、農牧、林果等行業融合發展培育旅遊新業態,繼續做好民族風情、民族體育、民族美食、民俗文化等旅遊品牌的同時,重點推出了「柳城子-花海子-哈爾騰-德令哈」為主線的生態觀光游、「敦煌陽關-多壩溝胡楊峽」為主線的大美胡楊游、「野生園-安南壩-蘇干湖-哈爾騰」為主線的野生觀賞游、「野生動物園-沙漠公園-哈爾騰」為主線的狩獵體驗游、「民族風情城-花海子-哈爾騰」為主線的草原尋根、「當金山-博羅轉井-多壩溝胡楊峽」為主線的影視回味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遊產品,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外地遊客需求,特別是大自然旅行社依託賽馬會開發的記憶**一日游,阿拜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博羅轉井影視基地遊客參與性極強的互動游樂項目,德潤文化旅遊傳媒公司依託沙山灣獨特自然條件開發了沙漠越野、駝鈴漫道和沙海沖浪等探險項目吸引了大量遊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5.自駕旅遊成為主力。在國家取消等級公路通行費政策後,刺激帶動了**自駕游市場的繁榮發展,加之**縣處在甘、青、新三省區公路要塞的重要點城市,英雄會、途牛、蔚藍會等強勢登陸**,**自駕游急劇增加,提升了**旅遊綜合市場服務能力。
6.綜合消費拉動明顯。隨著客流量的急劇增多和敦煌旅遊市場的爆長,8月至10月期間**縣23家賓館入住率平均都在98%以上,1家三星級涉外賓館入住率爆滿,高峰期呈現「一床難求」的現象;餐飲消費市場比較火爆,經濟型特色小餐館收入大幅度增加,哈薩克餐樂苑、阿吾勒氈房群、海子牧家樂等民族特色餐飲消費量劇增,收入十分可觀。全縣消費品市場繁榮,品優質純的綠色有機奶製品和哈爾騰哈薩克羊肉等國家地標農產品的頻頻亮相刺激了遊客食購慾望。歌舞演藝、民族風情、民俗體育、民族美食、民族商品展銷和賽馬會、阿肯彈唱、騎射之鷹、熱氣球嘉年華等品牌活動為民族旅遊增添了文化品位,豐富了旅遊市場。市場、娛樂和休閑等產業因旅遊而繁榮發展。
7.旅遊環境不斷優化。**縣旅遊秉承「景區品牌化、管理科學化、服務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和實行統一品牌,統一營銷平台要求,成立大景區管理機構,在旅遊市場開發和包裝中注重品牌,在旅遊營銷中強化服務意識,在景區打造中提升服務質量,積極作為、主動服務,確保了每一個遊客在**期間行得順暢、游得盡興、吃得安全、住得舒適、玩得快樂、購得滿意,將原行業分散運營的小景區模式,整合為大景區統一標准、統一規劃、統一宣傳、統一服務和統一營銷的「五統一」大景區管理運營模式,用「組團」發展替代了「分散」發展。同時,**縣又處在甘青新三省區公路交匯必經城市,暢通的交通為遊客提供了便捷服務。從遊客反映的情況來看,外地遊客普遍對**縣景區、賓館、飯店、旅遊交通等旅遊綜合接待服務工作總體滿意,對**旅遊業形象的總體感受良好,旅遊市場規范有序。
8.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針對**民族旅遊基礎薄弱,投資3.2億元,規劃建設游購娛一體化遊客服務中心,民族餐飲一條街,長草溝遊客接待集散中心,改建270座新農牧民別墅旅遊群,完成智慧旅遊全覆蓋,構築了全域旅遊大平台。
二、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發展旅遊的觀念不到位。由於受地理區位、自然環境等條件的限制,長期處於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人們的商品意識、開放意識、價值觀念都比較淡薄,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縣旅遊業照搬鄰居縣市旅遊發展模式,一直沒有形成一種突出**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模式,從而導致了發展速度緩慢、基礎設施落後、旅遊產業規模弱小的現狀。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開發模式是與陳舊的旅遊業發展觀、資源觀密切相聯的。同時,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受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思想的影響,如多壩溝胡楊峽、博羅轉井影視基地、柳城子自駕營地等景區不注重生態和環保問題,產生了一些「旅遊公害」。這不但危害了旅遊業自身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社會負面效應。因此,**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然要求觀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棄傳統的思維定勢,突破傳統的觀念障礙,破題民族旅遊瓶頸。
2.旅遊產業體制創新緩慢。目前,**縣旅遊業體制創新的步伐較為緩慢,具體表現為**縣有數的旅遊企業由於缺乏引進和激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因此沒有真正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從而制約了企業的自我發展。一些旅遊企業雖然在名義上按照現代公司結構模式建立了管理組織結構,但機構並未發揮組織功效,反而是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在旅遊管理體制方面,政府管理機構雖然有所精簡和調整,但離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戰略對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首先,在決策方面,旅遊管理部門沿用計劃經濟下高度集權的領導模式,由政府意志代替企業行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場規律,容易導致決策失誤。其次,在市場參與方面,政府投資興辦並管理的旅遊景區仍受到政府種種保護,導致了旅遊業的壟斷經營和不公平競爭,大大降低了旅遊資源配置效率。再次,在市場管理方面,旅遊資源監管部門無法有效地對旅遊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缺乏規范化管理,致使景區開發利用率較低。
3.硬體設施基礎建設欠缺。**縣旅遊資源開發的時間短、起點低、固定資產投入少,而完善旅遊設施的耗資量卻很大,造成了目前**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率非常低的狀況。一是哈爾騰雪鄉、海子濕地、****國家沙漠公園景區交通還不能滿足自駕游市場發展的需要,因景區管理服務設施、停車場、廁所、道路還未規劃建設,給遊客帶來了極大不便。如博羅轉井影視基地、多壩溝胡楊峽景區沒有規范遊客服務中心和景區大門,不符合旅遊市場發展的需要;二是旅遊資源雖然品位高但知名度低。低知名度的旅遊資源是沒有真正的經濟價值的,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廣泛深入開展宣傳、策劃、包裝,打造旅遊服務品牌。但是**在線和智慧旅遊平台起步晚,影響力薄弱,沒有像智慧敦煌、旅遊攻略、攜程、網路等旅遊宣傳輻射面大;三是對沿線客源城市針對性宣傳不夠。車站、公路沿線廣告牌多,但有針對性宣傳沒有,不能真正吸引遊客眼球,造成遊客匆匆路過;城市地標建築和地標指示牌缺少(如當金山埡口,藉助**青海分界點、海拔高、遠觀雪山等獨特地理條件,積極引導遊客參與**旅遊圈,提升**旅遊知名度);四是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遊基礎設施投資渠道。沒有旅遊融資平台,旅遊投資嚴重依賴政府,投資不足已成為制約**旅遊產業的主要障礙之一。
4.旅遊產品開發過於單一。**縣旅遊資源具有開發多元旅遊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已開發的旅遊景點12處,其中3處景點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知名度,但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非常不足。甚至連國際上都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哈爾騰國際狩獵場、安南壩國家級野駱駝自然保護區和大小蘇干湖,其開發尚處於原始階段,其他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利用程度則更低,致使**旅遊產品間的特色無法形成互補效應。在激烈的旅遊市場競爭中,**旅遊資源優勢被開發不足的劣勢所抵消。
5.旅遊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旅遊一直停留在等遊客,讓遊客走的局面,沒有真正做到把遊客吸引來,用服務留住遊客、讓遊客留戀**的局面。目前,**旅遊除自然觀光、餐飲和簡單的民俗體驗外,缺乏進一步激發旅遊者消費慾望的產品,對自然景觀、民俗文化、影視體驗相應的挖掘不夠,觀景時段、賞景方位、導引措施等全景式體驗信息缺乏,導致旅遊產品表象化和淺薄化,要適應現代旅遊者對旅遊產品質量和內容的更高要求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三、**旅遊發展對策
1.樹立市場化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旅遊觀念。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實現**旅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必然要實現旅遊要素產權主體、市場交易主體和開發經營方式的多元化,這決定了**旅遊產業首先要進行觀念的創新。在**旅遊產業開發中,應特別強調對開發對象的選擇、開發程度的控制及開發過程的監督,以防止旅遊開發中出現對象錯位和程度失控現象。同時,應當反對兩種錯誤的觀念;在旅遊產業發展中普遍存在依賴政府的思想;對旅遊市場發展中出現的市場失靈問題認識不清,存在著盲目市場化思想。
2.建立面向市場的管理體制實現制度創新。一是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提高旅遊企業的科學管理水平。貫徹實施現代企業制度能夠使旅遊企業在制度上實現創新,從市場中獲得效益。同時,旅遊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規模化與集中化也必須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同步方能達到目標效果;二是進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的舊體制,建立高效的旅遊業管理體制。旅遊業是由核心旅遊業和輔助旅遊業構成的綜合性產業,有賴於一個高效的管理部門運用市場化手段對其進行整體規劃、規范、指導和控制。這就要求我們成立縣景區管理處承擔相應的開發、營銷、協調和管理職責,改變以前旅遊局和相關景區管理職能扭曲的現實狀況;三是必須打破行業和區域的限制,以實現旅遊資源的區位優勢互補和產業及地區間優化配置;四是旅遊經濟管理應走出以條塊分割、政企不分為基本特徵的管理模式,過渡到產權明晰、職責明確的產業管理模式中。旅遊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旅遊產業政策,提供信息引導,編制行政法規,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景區管理處負責景區研發、包裝、營銷和協調,針對旅遊產業的各種行政、法律和經濟管理手段的實施,來保證旅遊經濟活動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各景區做好遊客服務、質量提升、市場營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旅遊服務一體化;五是優化旅遊管理團隊建設。組建縣財政控股的專業文化旅遊傳媒公司,鼓勵扶持本土旅行社,引進高級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民族導遊人員,夯實民族旅遊產業發展基礎。
3.拓寬投資渠道加快新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拓寬基礎設施的投資渠道。這不僅需要有特殊的政策傾斜、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需要對口支援、開放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一是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稅政策扶持效應。通過政府預算加大對旅遊業的專項補助范圍和數額,尤其是對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專項補助;二是為旅遊基礎設施提供優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務,吸引外資進入,如政府貸款項目、企業贊助、財政補助和生態建設項目。因此,資本市場的建設、金融工具的創新和融資方式的改進等是首先應採取的舉措;三是組建「**文化旅遊傳媒股份公司」。通過吸納社會資金投資到**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景點建設、旅遊產品開發、旅遊企業設施的更新改造上來;四是鼓勵星級酒店建設。打造旅遊住宿餐飲誠信化,提升旅遊服務品牌化;五是改革保護管理體制。針對生態保護體制不順和旅遊資源責權不清等問題,進一步改革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整合優化資源,激活發展內生動力。如蘇干湖、安南壩和哈爾騰推行保護區和景區「管委會模式」,將涉及多個部門交叉行使的管理職能劃歸管委會,實行區域一體化管理,統籌保護、管理和開發,在體制創新上進行有益實踐探索。
4.用好獨特自然稟賦發展「特色民族旅遊業」。**縣獨特的自然環境、雄奇的自然景觀、神奇的動物世界、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旅遊產業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趨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為**旅遊產業依據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品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一是隨著**旅遊需求市場的逐漸成熟,個性化、多元化需求趨勢的逐漸形成,要對旅遊市場進行細分,准確地進行市場定位,選擇合理的營銷策略;二是以蘇干湖、博羅轉井遺址、哈爾騰國際狩獵場、安南壩國家級野駱駝保護區等旅遊品牌為依託,充分發揮**哈薩克民族資源和自然風光優勢,大力開拓旅遊市場,提高服務質量,設計、規劃、開發和銷售具備比較優勢、特色鮮明的《尋夢**》舞劇、大美胡楊峽、民族傳統體育、風俗文化、沙漠探險、哈薩克美食等「拳頭」產品;充分挖掘「迷人的不夜之城」核心吸引力,持續叫響「民族旅遊」品牌;三是用好「冷資源」,做熱「冰雪游」。發揮蘇干湖冰潛、哈爾騰雪鄉、博羅轉井滑雪等品牌優勢,優化整合冰雪資源資產,大力發展冰雪旅遊、冰潛文化、冰雪體育、冰雪教育,打造西部冰雪旅遊首選目的地、冰雪人才培養基地、冰雪裝備研發製造和冰雪賽事承辦基地,形成新的增長極;四是念好「生態經」,發展「養生游」。依託**無可替代的養生優勢和豐富的濕地、草原、沙漠等療養資源,發展候鳥旅居養老產業,打造一系列旅居養老和生態旅遊的精品線路和示範點;五是打造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推進酒泉西四縣市區域旅遊一體化發展,在體現特色中實現與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的互補效應,為實現跨區域旅遊經濟體系的「點線」聯合、客源分享、景點互補、聯合促銷等方面創造條件;六是要努力提高旅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綠色生態和諧的首位產業,實現旅遊文化產品的綠色化和精品化;優化旅遊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旅遊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力爭把**建成大敦煌文化精品旅遊勝地的後花園;七是出台符合**縣實際的區域旅遊獎勵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入**旅遊文化圈建設,倡導**全民參與全域旅遊,打造多元化旅遊文化產業新高地。
5.發揮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輻射圈作用。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一般的經濟發達城市、區域和經濟帶是沿基礎設施通道建設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均不佔優勢的**,千載以來就是一處沒有被充分開發的處女地,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形成了西部旅遊的樞紐,**是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輻射的「二傳手」、西大門和後花園,可以發揮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作用。強強聯手,收購**在線粉絲,提升**智慧旅遊導視系統,鏈接攜程、途牛、駝行等大型網站,導入敦煌旅遊智慧平台,形成大網路、大格局和大效應。
6.全力打造升級版全域「旅遊+」為融合模式。大力推進具有歷史、文化、經濟、地域和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文化、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結合草原禁牧政策的落實,落實500萬元旅遊發展扶持基金,鼓勵農牧民積極參與旅遊,以「旅遊+」來引領農牧村經濟產業融合,著力推出一批農家樂、牧家樂、阿
碼頭、仙桃村、安興村的建設規劃,安豐鄉重點制定出口洲碼頭和珊珀湖社區的建設規劃。三是責任落實較細。鄉鎮與村級都簽訂了規劃建房責任狀,責任狀明確了村支部書記為村規劃建房第一責任人,同時明確了建房集中區、面積大小、與公路的間距等細節,制定了相關獎懲措施,通過責任狀,將農村建房有關細節落實到了實處。
2. 違規建房得到遏制。現在農村建房與城市建房同等對待,需要先申報,取得建房許可後才可建設,有效的遏制了農村居民違規建房行為。一是在基本農田上建房現象得到遏制。90年代,村民在基本農田上建房、葬墳的現象還一定程度上存在,隨著國家劃定基本農田區域以後,鄉鎮加大了執法與勸導力度,以前部分建在農田上的住房基本拆除,農田得到有效保護。二是在溝渠、設施上建房的現象得到遏制。2000年後,農村一部分溝渠閑置,部分居民開始在溝渠、農業設施上建房,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安障鄉;自該縣出台了《規范農村建房的實施意見》以後,農村居民在溝渠、設施上建房的現象明顯減少,安康鄉、安豐鄉近十年來沒有新增現象。三是在風景保護區建房的現象得到遏制。比如安康的仙桃、安豐的珊珀湖都已劃為風景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嚴禁建房,2018年,安康的仙桃村已經強行拆除了2處違規在風景區的居民建房。
3. 農村建房趨於集中。隨著規劃的落實與執法力度的加大,農村建房逐步向兩個方向集中。一是向公路沿線集中。新建農村住房遵循交通便利、水電便利的原則,主要圍繞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兩旁建房,從調查的兩個樣本中可以發現,安興村、仙桃村、珊珀湖社區傍路建設的居民佔到85%,形成了靚麗的路邊風景。二是向老居民區集中。一部分老居民區由於交通便利,水電設施配套,生產生活方便,部分居民選擇了在原有的基地上建房,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佔到15%左右。
4. 居民住房特色初現。通過規劃部門的指導,農村居民建房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朝向基本一致。根據地理自然因素,大多數居民選擇了坐北朝南的建房方式,只有極少部分根據道路走向,選擇其他朝向。二是水鄉風格明顯。近年來,我縣農村實施了危舊房改造項目,在改造過程中堅持了「紅瓦、藍檐、白牆、灰裙」的水鄉風格,改造的房屋呈現出視覺的鮮艷性和風格的統一性。三是別墅洋房逐步增多。隨著群眾生活逐步改善,群眾對住房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新建的房屋中兩層樓房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有別墅豪宅,在兩個調查樣本中,樓房率達到了50%左右。
二、存在的問題
1. 領導重視不夠。在農村建房問題上,還存在著部門出台文件少、領導調度少、業務考核少等問題,每個鄉鎮雖然都設有規劃城建站,但站所歸屬於鄉鎮管理,人員屬於鄉鎮幹部管理序列,縣直部門對農村規劃建房管理較少。
2. 人員力量不夠。在調查中發現,安豐鄉和安康鄉的城建規劃站都只有1名工作人員,而且這名工作人員還身兼數職,比如扶貧工作等,人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規劃站沒有城建規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規劃和執法力量偏弱。
3. 宣傳引導不夠。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主要放在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方面,對規劃建房關注度還不是很高,宣傳工作還沒有提示日程,宣傳力度和方式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群眾對規劃建房的相關法律政策了解比較少,按要求、按規劃建設住房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短時間內還難以形成人人知曉規劃、人人參與規劃、人人落實規劃的建設氛圍。
三、幾點建議
1. 加強組織領導。縣里要將農村建房工作納入全縣工作大局,並作為一項重要的農業農村工作加強考核;縣直相關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並將農村規劃建房作為相關科局的重要工作,同時可以考慮將鄉鎮城建規劃部門收編到科局進行直接管理;鄉鎮要在人員安排、執法力量、宣傳力度上進一步強化,每個鄉鎮至少可以安排一名規劃設計

『捌』 中國比較有意義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三亞 三亞是全國最大經濟特區海南省的第二大城市。 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版交通通信樞權紐;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是祖國的南大門;是建設中的國際熱帶海濱風景旅遊新城。 三亞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從三亞向東經菲律賓至西太平洋,向南經澳大利亞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廣州出發近900公里左右... http://www.3608.com/City/C_181.html

『玖』 大敦煌影視城的主要作品

這里是全國第一家繼承敦煌文化的影視基地,是我省唯一的人工建造的影視拍攝基地,目前已專接待倪萍主演的屬電影《雪花那個飄》和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大敦煌》,以及《少林寺之大漠英豪》、《軒轅劍之天之痕》的拍攝。隨著大敦煌影視城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引來無數外地遊客來旅遊觀光,據不完全統計,大敦煌影視城2005年接待遊客達4萬多人次。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