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全域旅遊發展問題困難

全域旅遊發展問題困難

發布時間: 2020-12-19 05:01:34

Ⅰ 什麼時候首次提出全域旅遊這個詞

2010年,成都市大邑縣在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新理念下,以旅遊產業結構高度化為指導和目標,率先提出了發展全域旅遊度假產業的全新理念.

Ⅱ 全域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在新的格局下,全域旅遊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回景點旅遊模式向答全域旅遊模式轉變,是發展理念的創新,是發展模式的變革、發展路徑的轉變、發展格局的擴大、發展品質的升華。這不僅是旅遊要由點到面,由小到大,更大的格局是旅遊要跟各行各業進行融合,旅遊要從部門的推動走向黨委政府統籌。
「全域旅遊」工作在全國開展以來,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地方黨委政府對旅遊業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主動抓旅遊的熱情高漲,全域旅遊在全國凝聚起高度共識。許多省份主要領導或在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或在當地旅遊發展大會上部署動員,明確提出全域旅遊就是全局謀劃、全方位推進、全時空統籌、全要素配套、全產業聯動、全社會參與的大旅遊,要將全域旅遊發展貫徹於基礎設施、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各類規劃之中,促進旅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智慧旅遊全域化、全覆蓋。銘智旅遊策劃也在全域旅遊的發展道路上做著自己的貢獻。

Ⅲ 全域旅遊時代下,工業旅遊如何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現有262個資源型城市、145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旅遊空間廣闊潛力無限。而我國各地區工業城市也正在積極開展工業旅遊,為城市發展創造新引擎。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發展工業旅遊,如何依託工業遺產、遺址的文化特性,凸顯工業旅遊區的主題打造IP,助力企業品牌營銷是關鍵。如今,工業旅遊進入了創新驅動時代,需要有新的營銷方式活躍於市場,而工業旅遊營銷離不開IP。打造IP具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通過再加工塑造,真正成為鼓勵人的精神.然後,利用文化和科技力量活化歷史遺址,將其打造為新IP,運用現代的營銷手段,比如電影卡通、游戲軟體等等方式實現傳播。

Ⅳ 如何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優化企業管理模式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對象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實際上,僅從漢語語法上講,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供給側」是定語,「改革」是中心語,顯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所以,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對象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強調,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實際上,我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結構性改革一詞其實來源於西方,強調的是對產生結構性矛盾的體制問題,包括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關系進行改革,比如,歐洲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這種問題的產生有特殊體制原因,主要是政府與企業關系扭曲。其實,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有一隻「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理順這些關系,讓市場真正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該入土的「僵屍企業」,就讓它「入土為安」。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供給學派的主張。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學派極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通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但不僅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結構調整。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結構調整。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與結構性問題有關聯,但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都不等同於結構調整。過去,結構調整通常採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種手段,更多的是採用行政手段。很顯然,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減少虧損補貼、停止僵屍企業貸款、依法實行企業破產等,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通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傳統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後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方案,但我認為,這樣的方案,即使冠以「計劃」之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了。現在需要的是體制改革,如果只調結構,而不改體制,就難免會陷入「過幾年又來一次調整」的怪圈。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Ⅳ 如何發展全域旅遊 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全域旅遊是我國新階段旅遊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從景點旅遊模式走向全域旅遊模式,具體要實現九大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牆,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例如,要從景點景區和城市的旅遊廁所革命拓展為景點景區內外、城鄉一體推進的全面廁所革命。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遏制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從旅遊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階段走出來。
三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遊向精細高效旅遊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遊需求,實現旅遊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遊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遊的積極性,以旅遊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遊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七是從景點景區圍牆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遊依法治理轉變。旅遊、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
八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九是從僅是景點景區接待國際遊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遊客、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最終實現從小旅遊格局向大旅遊格局轉變。
這是區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是旅遊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大趨勢,代表著現代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雲途智旅,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