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是經濟性產業
❶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旅遊產業的基本特點:
1.綜合性
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2.經濟性
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3.服務性
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4.依賴性。
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帶動性
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6.外向性
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7.季節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1)旅遊業是經濟性產業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組成要素為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1、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2、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3、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資料:網路-旅遊業
❷ 如何處理好旅遊的文化性與經濟性之間的關系
旅遊休閑經濟的最主要消費特徵,在於它的文化性、社會性、人文性。旅遊業可以說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旅遊者進行旅遊,本質上是在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
我國1995年開始實行每周五天工作日制,1999年9月又實施「三個黃金周」(春節、五一、十一實行七天長假)。這樣,所有勞動工作者每年都有法定假日114天,如果加上帶薪休假,達124天左右。而全國大、中、小學生及教師每年假日在140-160天左右。這意味著人們每年有1/3時間在節假日休閑中度過。而人們在工作日子裡,每天的業余時間也佔了1/3左右。據統計,休假時間和業余時間中的消費,已佔到總消費的1/3左右。這三個1/3,說明中國已步入休閑時代的門檻,已融入整個國際休閑文化的背景。西方國家花了近百年時間才達到的,我國只在改革開放後用不到20年時間就達到了。
這標志著我國民眾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標志著人們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轉向對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標志著人們從傳統的溫飽型消費模式轉向全面發展自己的小康型消費模式。伴隨著這種轉變,一種旅遊休閑經濟正在興起。
據國家商務部對今年的「五一黃金周」統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80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餐飲業增長了18%。「黃金周」期間共接待旅遊者1.46億人次,同比增長20%,實現旅遊收入585億元,同比增長25.2%。
而從去年的統計數字看,我國全年旅遊的人數達13.63億人次,旅遊總收入7686億元,分別增長10%和12.4%。其中,入境游的旅客達1.2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達293億美元,分別增長10%和13.8%,成為世界最具生機活力和安全的旅遊地。出境遊人數達3103萬人次,增長7.5%,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客源輸出國,世界124個國家和地區向我國民眾開放了旅遊。如果把旅遊相關的各種休閑產業如娛樂業、交通業、服務業等的收入統計在一起,我國去年的旅遊休閑業總收入已達到1萬億元以上。這充分說明旅遊休閑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新亮點。
目前,全世界共有141個國家實行每周五天工作日制,旅遊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每年創造了3萬億美元的產值,其中在美國的稅收就超過6000億美元。圍繞旅遊業相關的產業,已成為美國前三項最大的產業:旅遊業每年6210億美元,衛生保健業每年6040億美元,教育業每年3310億美元。美國旅遊休閑業的雇員1000多萬,共有近30萬個公共服務職位,有200多萬作家、藝術家、演藝界人士及職業運動員在其中工作,其消費總量已超過1萬億美元以上。這種由旅遊休閑推動的經濟模式,已成為美國第一位的經濟活動。美國人有1/3休閑時間,1/3的收入用於休閑,1/3土地面積用來發展休閑產業。這三個1/3,說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已進入一個休閑時代。
一般說,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原來依賴於製造加工業的發展。但在今天,城市的繁榮卻主要依靠旅遊休閑經濟的發展。環顧國內外的大中城市,現在幾乎都在從事商業開發、娛樂設施、餐飲服務、旅遊觀光、體育競技、名勝古跡開發利用,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如茶道、插花、陶藝、垂釣、棋藝、家政等勃然興起,會議展覽業、公園綠地、藝術場館、博物館、社區服務等等,也如雨後春筍發展。所有這些旅遊休閑產業的勃興,形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的完整產業鏈,成為現代城市繁榮、歡樂、生機的主要象徵。
旅遊休閑經濟的最主要消費特徵,在於它的文化性、社會性、人文性。旅遊業可以說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旅遊者進行旅遊,本質上是在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因此,旅遊業的經營者一定要正確理解和細心揣摩旅遊者的各種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讓服務對象愉悅、滿意、快樂是取得旅遊業經濟效益的根本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休閑經濟是提供人們文化品位和快樂境界的經濟。它是在人們完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後,渴求文化欣賞、文化創造、文化體驗的一種行為狀態,要滿足人們「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精神需求,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友愛,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匯,從而達到感受文明、陶冶性情,使人的生命價值得以提升。這種經濟文化活動方式有多好啊!
這就是說,發展旅遊休閑經濟,要十分重視旅遊休閑者的文化追求,注意對旅遊休閑心態的培養,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欣賞能力的培養,著力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階層之間的文化交流。要防止單純經濟觀點,使我國脆弱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受到破壞。像有800年歷史的雲南麗江古城成了人們自清晨到深夜熙熙攘攘的「購物城」、「吃喝城」;敦煌石窟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線的影響造成壁畫變色剝落,20年的損壞超過過去幾百年的自然侵蝕;一些人文底蘊濃厚的城市由於建造大量人工景點和現代化建築,幾乎淹沒了幾千年所積淀的文化靈魂。這都是值得吸取教訓、加以改進的。
隨著人們休閑需要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我國旅遊業面臨新挑戰。由公眾游到個性游,由感性游到理性游,由城市游到鄉間游,由傳統旅遊到休閑旅遊,由國內游到國外游,凡此種種,一個趨勢,即更注意文化內涵和獲得精神的滿足。這是旅遊休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今年「五一黃金周」,由於相關部門跟不上要求,已出現了多人喪失生命的慘痛代價。由此,要進一步發展旅遊休閑經濟,亟需引入新觀念、新思維、新企業模式和新經營模式;亟需培養高素質的善於經營管理的旅遊專業人才;亟需加強對民眾的旅遊休閑教育,為培育旅遊休閑產業和市場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我相信,我國旅遊休閑經濟方興未艾,必定越來越發展,越來越受廣大民眾歡迎!
❸ 旅遊是綜合性行業還是產業 旅遊時經濟性行業還是產業
這其實是不同角度的名詞,不能混在一起用。就從業的角度,旅遊是一種服務性行業,旅遊所蘊含的職業門類非常廣,也是綜合性行業。從經濟部門看,是經濟性產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追求經濟效益。
❹ 急!旅遊業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和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
文化在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文化引領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遊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是旅遊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遊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遊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遊者,才能帶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遊經濟競爭的核心。旅遊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於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於滿足。由於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遊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遊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遊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隻無形的手支配著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遊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於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遊發展的經驗顯示,旅遊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於多元文化含量的旅遊產品和特色旅遊服務,旅遊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遊文化因素越多,旅遊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遊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遊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後,文化成為將旅遊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遊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遊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調查中,五種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就佔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遊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於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遊產品,形成優質品牌。目前,文化旅遊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旅遊活動內容,可以滿足遊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遊大國成為旅遊強國。
5.旅遊與文化相互作用。旅遊者通過旅行活動,學習了解到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遊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於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遊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遊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於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遊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❺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5)旅遊業是經濟性產業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❻ 為什麼說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很強的經濟產業
通常認為旅遊產業是由生產旅遊產品與服務的旅遊企業集合構成的,因此不少關於旅遊產業鏈的定義從旅遊產品與服務的供應角度出發,如Tapper和Font將旅遊產業鏈定義為一條包含了所有旅遊產品與服務的供應與分配的鏈條(Tapper & Font, 2004),旅遊價值鏈因此可分為贏得訂單(win order)、分配前的支持(pre-delivery support)、分配(delivery)以及分配後的支持(post-delivery support)四個階段,以實現旅遊產品的端到端無縫連接(Yilmaz & Bititci, 2006),或者將旅遊產業鏈定義為包含了旅遊供應商、旅遊開發商、旅行社和遊客四個部分的單鏈(KaukalHőpken & Werthner, 2002)。
❼ 旅遊業的高度依託性是什麼
依附論認為旅遊只是國民經濟的一個依附性的產業,所以國民經濟形勢下滑,旅遊就好不了,這個觀點似是而非。旅遊業是依託性很強的產業,但依託並非依附,依託是產業發展條件,依附則意味著邊緣化。實際上,在國民經濟的產業鏈條上,服務經濟都處於下游產業的位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託性。而旅遊業的依託不僅憑借旅遊資源的優勢,更重要的是依託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市政基礎設施的發展,實質上是以國民經濟總體的相對發達或高度發達為依託的。原來旅遊業作為依託性很強的產業,只能受制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但是現在看來,尤其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很多因素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旅遊產業規模大,二是對國民經濟的依託程度下降了,三是基礎設施大為發展,制約旅遊的短線因素越來越淡薄。這就意味著旅遊產業的獨立性越來越強。現在社會不缺少供給能力,缺的是市場需求。旅遊之所以能有目前這種發展形勢和局面,最根本的一點在於旅遊存在巨大市場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是最大的資源,市場是最大的優勢,哪個行業有需求、哪個行業有市場,哪個行業就有發展,這也是旅遊發展的根本保障。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從依附到推動,在經濟低谷的時候,通過強化發揮旅遊的功能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❽ 旅遊業有什麼經濟特性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屬於新興產業,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都具有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們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都具有消費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滿足人們在工作之外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豐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3.都具有娛樂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是以人們的身心體驗為內容,為人們提供各種文化了解、體驗和娛樂消遣服務。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增加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5.都具有經濟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不僅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現代產業結構中都是具有創新的新興經濟產業。
6.都具有關聯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關聯帶動效應,隨著它們的迅速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和重要內容,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因此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也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增強旅遊活動的魅力,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影響力,擴大旅遊市場的范圍,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文化產品的開發,拓展文化市場的空間,提升文化活動的水平,擴大文化傳播的影響,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大力發展國際國內旅遊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旅遊與文化的相互關系,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提高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❾ 旅遊經濟活動特性分析
以下都是旅遊經濟理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第一章旅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教學要求:通過研究旅遊容經濟活動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推動旅遊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了解旅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內容結構:第一節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和發展...